第1203章 归来(1 / 1)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3686 字 8小时前

归来

离新年越来越近了,各色人等相率汇聚洛阳城。

十二月最重要的事情,毫无疑问就是竟陵公主邵姝与太常寺掌故苗协的婚礼了。

赵王邵勖赶在婚礼前两日才抵达洛阳,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望妻儿。

赵王妃沈氏在今年九月诞下一子,是邵勋第一个孙子。

庾皇后、裴贵嫔赏赐颇多,就连太上皇、太上皇后都难得出宫一趟,去赵王府探视一番。

邵勋在这一年也收获颇丰。

二月,母丘淑媛诞下一子;

五月,王夫人生下一子;

就在这两天,充华刘氏产下一女。

邵勋这辈子大概是赶不上慕容吐谷浑的生育水平了,却不知能不能追上姚弋仲,这厮今年又添三个儿女,总数迫近八十大关,让人叹为观止。

十九日,参加完婚礼后,邵勖回家休息了一天。

中书侍郎沈陵也来到了王府,看望孙女和重外孙。

“张孟孙可能要不行了,这个冬天能不能熬过去委实难说。”沈陵有些唏嘘道:“初与之共事,本以其辅佐石勒而致其败,认为不过尔尔。多年下来,方觉此人见识不凡,谋事深远,难怪天子屡屡垂问。”

“父亲确实极为看重张孟孙。”邵勖说道:“昔年居邺城桑梓苑,我以张孟孙机无虚发,虎父必无犬子,而中丘又是我食邑所在,故驱车前往,面见其子。一番交谈下来,大失所望,难怪张孟孙令其居家读书。”

“哦?张孟孙有几个子嗣?”沈陵笑道:“与他共事多年,竟从未见过其家人。”

“其妻早逝,后来并未再娶,张孟孙于女色一道并无所好。”邵勖说道:“他只有二子一女,长子居家治产业,次子曾在徐州当过县尉,英年早逝,并未留下后人。女儿嫁入了范阳张氏,不知近况如何。”

当然,邵勖没有征辟张宾长子的最主要原因是张宾没有势力。

是的,他在朝中没有势力。

不知道是性格因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的私交很少,平日里也深居简出,担任中书监这么多年,就没罗织过党羽。经他手举荐的人,多半是出于公心,数量也很少。

不然的话,哪怕张宾之子没什么能力,也值得征辟入府。

听邵勖这么说,沈陵叹道:“张孟孙真孤臣

也。不过,却未必是坏事,其有爵在身,亦是开国勋贵,将来孙辈稍有才具,入仕不难也。”

“真不一定是坏事……”邵勖也赞同。

“修笃在京几日?”沈陵又问道。

“过几天就去广成苑了。天太冷,陛下要去汤池疗养,可能要过了正月才回来吧。”邵勖说道:“不过我却不一定了,兴许过了正月十五就得走,汲郡事务繁杂。”

“可有疑难?”

“疑难没有。”邵勖叹了口气,道:“繁难倒很多。”

“而今很多郡几乎没郡兵,全靠征发民壮或府兵弹压地方。汲郡安定多年,却置郡兵两千,大异常理。天子所想何事,修笃当心中有数。”沈陵说道。

“我亦知其中关窍。”邵勖说道:“年前几个月,每月都有旬日吃住在营……”

“如何?”沈陵问道。

“一言难尽。”邵勖苦笑道:“以往不是没有随军过,但那会不用费心费力。而今我是一郡之守,两千兵皆由我管带,却又不一样了。”

沈陵凝视孙女婿片刻,道:“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真不一样了?”邵勖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脸,道:“阿娘看到我第一眼,也说不一样了。”

“举手投足不一样。”沈陵说道:“殿下往日温文尔雅,仿佛万事不放在心头,从无烦忧。今日一见,殿下脾气比往日急了一些,眉宇时常紧皱。方才入门之时,似乎听到殿下呵斥僮仆?”

邵勖闻言愕然。

他是通过半年多的时间一点点改变的,有些事可能无所觉,但在熟悉他的人看来就不一样了。

仔细想了想,似乎最近半年他是有了一些改变,尤其是亲手募兵练兵之后。

犹记得第一次处罚干犯军纪之人,当三颗血肉模糊的人头被呈递到他案上时那种不适感,真的很难受,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

一度差点要求将人头撤下,但生生止住了。因为军校们把人头送到你面前,就是要你检查并确认无误的。

这件事对他的冲击很大。

随后还有许多事情,一点点冲击着他的固有认知,重塑着他对万事万物的看法。

人的成熟,大抵就是靠这一系列的事情磨砺而成的,尤其对他们这些弱冠之龄的天潢贵胄而言更是如此。

“罢了,不谈这些。”邵勖说道:“公在京中,可听闻什么大事?”

“大事想必殿下已经知晓,老夫就不赘述

了。就说些不大不小的事。”沈陵沉吟片刻,道:“天子于皇女台清谈,敲打了一众公卿士人子弟,让他们勿要虚度光阴,可多费些心思,做些于国于民有利之事。正月底还会在宿羽宫清谈,令诸家子弟畅所欲言。此其一也。”

“少府监蔡承连年都不过了,亲赴凉州焉支山,听说是要圈一个苑林,养马牧羊之余种黑麦。老夫查阅经手中书的旨意,天子似乎极重此事,令凉州调动大军屯驻苑林左近。”

“竟如此兴师动众?”

“是。”沈陵点头道:“事情缘于一胡商。此人前几天奉诏入宫,当着天子和群臣的面,讲了黑麦之事。老夫从头听到尾,觉得颇有意趣。 ”

“胡商提及当地自古有传说,黑麦最初只是山间牧草,牛羊马驼喜食,有一日受天神点拨,突然化草为谷。”

“哈哈。”邵勖听了大笑。

“此物不可小视,听闻能在极寒之地种植。”沈陵说道:“天子那日曾说,千里辽泽可种此物。 ”

邵勖收起笑容。

辽泽在哪里?他是有所了解的,那是燕山以北一片无穷无尽的沼泽。

沼泽中有陆地、有森林、有草场,但这些都被广阔的水泽包围着,宇文鲜卑、慕容鲜卑

甚至高句丽都各自占据了一部分。

那里的冬日寒冷漫长,天气多变,种粟麦比较危险,因为你觉得开春了,播种了,老天爷冷不丁给你来个严寒霜冻甚至直接在三四月间降下大雪,让你一年颗粒无收。

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了,还不如放牧。

称子倒是可以尝试一下,最好五月后再播种,八月就收,能收多少看运气。

“陛下这么说,可是想要攻伐慕容鲜卑?”邵勖问道。

沈陵仔细回想了下,摇头道:“伐慕容乃必然,但和此事无关。”

邵勖缓缓点头。

“对了,这个胡商是齐王找到的。”沈陵突然说道。

“哦?大兄有心了。”邵勖感叹道:“昨日见他,竟发觉面上满是风霜之色,这两年苦了他了。”

沈陵微怔,不过很快收起了心绪,道:“是啊,天子大喜之下,让他在京中休养数月,后面会给个差事,坐镇一方。”

“那我可不能被大兄比下去了。”邵勖笑道。

沈陵看了他一眼,笑道:“修笃你啊,心地还是这么纯善。”

邵勖摇头失笑,道:“都是兄弟,有什么你死我活的仇怨?小时候大兄带着我玩闹的事情,记忆犹新。”

沈陵暗叹一声,不再纠结这个事情,转而提起了第三件事:“庾元规八月中至成都,天子许其开府,遂以庾怡为贼曹参军,大兴刑狱,蜀中士人怨声载道,都闹到洛阳来了。”

“什么?”邵勖有些惊讶。

不过仔细想想后,似乎又没那么惊讶。

庾元规一向性急,最近五年居丧四年,都快从朝堂消失了……

他这么个性子,又怎甘心?又怎耐得住寂寞?他现在怕是巴不得让更多人记起他,见识到他的手段和威风。

至于庾怡,则是庾珉之子,出仕较晚,在晋当过太子洗马(冼马)、廷尉平,入梁后一直在不断的居丧中度过。

这次和庾元规一起复出,二庾同下成都,显然是要大干一场了。

“陛下就没说什么?”邵勖问道。

“陛下问秦王,此事该如何处分。”沈陵说道:“秦王以‘大舅勇于任事,且观后效’回复,天子许之。”

“其他人没说什么?”邵勖追问道。

“中书令乐公以为不可,并言及秦王‘虚言搪塞,无肩任之诚‘。“沈陵说道。

邵勖愣住了,脸色不是很好看,叹了口气,道:“终于还是走到这一步了。”

沈陵看了他一眼,道:“天子不悦,令乐公居家自省。”

邵勖听完后,沉默许久,方道:“父亲不高兴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对错,而是乐弘绪越界了。父亲他一一终究希望我们兄弟和睦。”

沈陵亦叹气,道:“第一个跳出来的人,早就该料到有此下场。”

“蜀中有乱子吗?”似是想到了什么,邵勖问道。

“蜀中尚有一二万人未及撤离,汉中亦屯有劲兵。乱不乱不好说,便是乱了起来,也不会有甚大事。”沈陵说道:“庾元规一一应有分寸吧。”

说完,又提醒道:“殿下近日可多往宫中走走,带上妻儿。这是陛下第一个孙子……”

话到这里,意已尽。

邵勖似乎心情不是很好,只应了一声。

文明的假设

发现很多人不了解黑麦这种农作物,就简单介绍下吧。

一、起源

黑麦最初其实是一种野草,而且是小麦田里常见的野草。

在大约中国夏商时代,那是一个气候温暖期,到商朝后期结束,进入寒冷期,世界其他地方大同小异。

在那个温暖期,中国中原有犀牛、大象,可见气候炎热的程度。

在中亚、西亚,小麦能种到很远的北方,同样是因为气候太温暖了。

但在进入寒冷期后,事情产生了变化,小麦种植线开始逐步南移,原本适合种小麦的地方变得不适宜了,因为太冷。

而黑麦则适应了环境,并且在竞争中打败了小麦,成为当地主导优势作物。而在气候越来越恶劣的时候,黑麦很可能与当地残存的小麦杂交,变成了谷物。

这个时候,黑麦就成了寒冷地区的优势农作物了,主要产区在阿富汗高寒山区、波斯部分地区。

由于其起源过程,黑麦具有极强的寒冷抗性及杂交能力。

有人曾做过实验,地点是勃兰登堡(这地方不太适合小麦种植,非德国传统小麦种植区),小麦、黑麦1:1间种,三年时间内小麦全部变成了黑麦作物。

以上实验表明:哪里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小麦生长,适应性更强的黑麦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传播,击败敌人的速度快得惊人。

土耳其寒冷山区的农民经常尽力清除小麦田里的黑麦,但没过几年,黑麦又从小麦田外围边缘开始入侵。

这个事例表明:在小麦、黑麦都能适应的气候条件下,黑麦仍然很顽强,想方设法抢夺优势作物的地位,如果没有土耳其农民的人为干涉,小麦会落败。

二、种植

黑麦向西传入罗马帝国后,一开始并不受重视。

当时罗马人种植的是二粒小麦(四倍体)、面包小麦(六倍体)和大麦,一粒小麦(二倍体)被认为是杂草也有科学家认为一粒小麦是杂草入侵二粒小麦田杂交产生的。

面包小麦(六倍体),起源有争议,据说是山羊草入侵二粒小麦衍生而来的。

麦田中混杂着大量杂草,其中很多是各种小麦的亲本类型植物,杂交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比如斯佩尔特小麦(六倍体),这是一种二粒小麦自西亚传入欧洲后在当地杂交出来的一种作物,最初出现在瑞士。

还有球棒小麦等玩意(带山羊草染色体),怀疑也是山羊草与四倍体小麦杂交出来的六倍体小麦。

扯远了,现在谈黑麦。

黑麦是二倍体,进入罗马帝国后最先得到一定规模种植的是阿尔卑斯山区,然后在高卢传播,成为当地贫瘠寒冷的山区以及有大量干硬土壤地带的首选农作物。

再后来,慢慢进入蛮族区域,比如德意志中部、北部。

罗马灭亡后,在斯拉夫地区广泛传播注意,这里是“早期斯拉夫地区”,如霍尔斯坦、勃兰登堡、萨克森、西里西亚等,现今德国的东部地区都是中世纪德意志人征服、驱逐斯拉夫人得来的土地。

黑麦还在这一时间传播进了英国。

甚至!因为蛮族入侵,黑麦居然又黑色幽默般传回了意大利北部乃至意大利南部。

不过进入意大利南部的很可能是当时出现的一种天然杂交品种,即二倍体黑麦和六倍体小麦搞出来的一种黑小麦或小黑麦(我也不知道是六倍体还是八倍体……)。

黑小麦或小黑麦是好东西啊,兼具小麦的

产量以及黑麦的抗逆性——抗逆性是一种学术术语,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

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流行开来,可能是实在太难吃了。

最后总结一下,在黑麦传入欧洲后,大体形成了一个格局——

西欧贵族老爷吃面包小麦,因为它能搞出最优质的面包粉,但这种小麦不够抗病,没法大规模推广,只能专供老爷,在中世纪早期(中国南北朝时期),面包小麦居然种在菜园里!!!

普通人吃四倍体二粒小麦如果能吃到麦子的话,毕竟农奴吃不到自己种的粮食很正常嘛。

蛮子因为多在冷得一笔的中东欧、北欧,所以吃黑麦或燕麦燕麦最初也被认为是杂草,混在二粒小麦中,一起自西亚传入欧洲,在当地不知道怎么瞎搞杂交,整出来了作为谷物的燕麦。

806年的时候(中国唐代),西欧还是英格兰有一份记录:一斗小麦值6(货币单位忘了……)、黑麦4、斯佩尔特小麦或大麦值3,大体就是这么个价格比例,仅供参考。

三、传播

黑麦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有说元代蒙古人西征带回来的,因为明清有只言片语提到“黑麦”。

但当时人提到的“黑麦”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黑麦呢?这个是有争议的。

我书里说清代开始地区性小规模种植,采信了这种说法,但真不一定。

很多人认为其实是近代才引进的。

整个古代就没有传播到中国,或者传播进来了,没引起重视,被人遗忘了等等。

21世纪中国的黑麦产区是哪里呢?新疆、内蒙、东北这类寒冷地区,但播种面积不大,因为现代农业技术加持下,抗寒能力强的小麦、水稻都有了。

在东北,黑麦只在贫瘠的山区作为一种轮作作物种植,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

在内蒙,黑麦作为饲料来源种植。

在新疆,种黑麦是因为其耐旱、耐贫瘠。

其实和欧洲中世纪早期对黑麦的评价一样:“干旱贫瘠山区的首要作物”、“可种在寒冷、燧石般坚硬的地面上”(可能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

最后说下俄国人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明末是小冰河时期,1656年正是最寒冷的时候,沙俄已在伊利姆斯克、阿尔巴津(自己百度在哪里)等地建有基地,并

筹建涅尔琴斯克堡。

阿穆尔军政长官帕什科夫带着300哥萨克自叶尼塞斯克出发,另有660名哥萨克从另一路出发(后半路全部冻死了),前往阿尔巴津。

当帕什科夫抵达伊利姆斯克的时候,当地存有250俄石(容积单位,1俄石209.91公升)黑麦粉和500普特 (1普特16.38千克) 麦种。

1656绝对比1644要冷,因为明末小冰河的极寒天气要在康熙时期才见底,然后气温反弹。

俄国人没这玩意早完犊子了,而当时沙俄在远东的总督治所是雅库茨克(始建于1632年),整座城市建在永久冻土上,哈巴罗夫在这里种粮食发财了,建城时甚至捐了3000普特黑麦粉,后来被总督戈洛文以逃税的名义抓起来了……

到了现代,西伯利亚、远东地区,黑麦仍然普遍种植。

最后有一个问题:罗马时期的黑麦、1656年的黑麦和21世纪的黑麦是不是一样?

21世纪的肯定不一样了。

那么罗马时期和1656年的一样吗?难说。

但不管怎样,这玩意从一开始就是在东欧、北欧广泛种植的,抗寒能力肯定贼强,并且经历了不止一次小冰河气候考验。

温暖期时,渤海国都在兴凯湖种水稻,可一旦气温下降,马上就种不了,比如五代时(这又是一个小冰河期)火山大爆发导致的全球变冷。

那么,水稻种不了,能种别的吗?比如小麦、糜子?

理论上可以,但有个风险:小冰河气候不但平均气温冷,最恶心的是极端气候频发。

你种小麦、糜子,生长关键期给你来个严霜甚至下大雪,马上颗粒无收。

多来几次,你就破产了。

所以,东北文明总是在温暖期发展起来,然后寒冷期立刻完蛋,再叠加屠杀,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文明反复周期性清零。

明明唐代渤海国有城池、用汉字,甚至还有人去长安考中了宾贡进士(专为外国人开设的考试科目,发放宾贡进士文凭),以及开船去日本贸易,被称为“海东盛国”,他们甚至一度控制了黑龙江以北的黑水棘羯,但为何到了明末就是那种渔猎原始人德性呢?

农耕文明总是被气候、人为摧毁是主要原因。

如果当时东北有北欧蛮子种植的黑麦,历史或许是另一个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