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雍凉攻略,刘备刘封镇长安(加更)(1 / 1)

长安街头。

相较于刚开始时士民闭户不出、小儿闻燕王刘封之名止哭,大街小巷都有了车流人流。

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孩童的嬉笑声穿街走巷。

一面面诸如“刘郎大瓜”“刘郎小瓜”“刘郎绿豆”“刘郎黄豆”“刘郎糕”“刘郎裁衣”的旗子也出现在小贩的推车和门店的牌匾上。

仿若昔日上庸街头。

身着布衣内甲的刘备,看着那一面面“刘郎”前缀的旗子,一时之间,有些错愕。

祭祖礼后。

刘备安排了一应诸事后,决定微服走访长安街头。

如祭文中“备本支庶,涿郡织席”所述,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也只是旁支庶出一脉,跟中山靖王的嫡系偏了不知多远。

哪怕在涿郡刘氏中,刘备也只是个家道中落的小户出身,一度靠着织席贩履谋生,能师从卢植也是受同宗资助。

故而刘备与民间长成的汉宣帝刘病已一样,能与底层百姓共情。

在平原的时候就经常赤着脚与百姓一同耕地,一同蹲在田坎上吃饭闲侃。

即便后来官越来越大、甚至于封王称帝,刘备也没丢掉这个习惯,反而更乐于此道。

知民疾苦,才不会发出如某司马家傻儿子一般“何不食肉糜”的抽象发问。

只是今日这走访,着实令刘备“大开眼界”。

“这是,谁安排的?”

刘备看向左右的程畿和郭攸之,语气有些不愉。

朕是来走访的,不是来看长安街头的士民百姓作秀的。

程畿和郭攸之纷纷摇了摇头。

“陛下,丞相和尚书令诸务繁忙,应不会多此一举;太子和燕王也犯不着如此,或许.是个误会。”

“容臣上前问问。”

就在郭攸之要上前询问时,刘备止住道:“都说了,出门在外,不可自称臣,也不可称呼我为陛下。还是我亲自去问吧。”

刘备信步上前,来到一处挂着“刘郎糕”旗子的小贩处,熟练的攀谈。

小贩见刘备虽是布衣但气度不凡,也是十分热情。

见刘备问到大街小巷的“刘郎”旗子时,小贩的语气明显有几分兴奋:“老丈有所不知,昔日燕王殿下大军入城时,长安大街小巷都是紧闭房门,生怕遭遇兵祸。

燕王殿下入城后,见士民百姓惊惧,更有小儿闻燕王殿下之名吓得不敢哭泣,于心不忍又深感愧意,于是就以‘口渴’为名为一老丈挑了满满一缸水。

燕王殿下又称,是方今天子有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长安街头小巷,多颂燕王殿下仁德。

后来太子殿下入长安抚民,一卖粗粮饼的老丈不慎冲撞了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因车马践踏了老丈的旗号而深感愧疚。

太子殿下遂提笔为老丈写了一面旗,那老丈又十分胆大,竟又请‘太子’留名,要留着传家。

恰巧燕王殿下也在一旁,就称:太子殿下既然是替天子抚民,就不应该拒绝民众的请求。

燕王殿下又言:留太子殿下真名欠妥,方今天子又姓刘,不如留以‘刘郎’之名,亦可表示长安民众对天子殷切期盼之意。

我等后来闻之,争相请太子留名,老丈所见有‘刘郎’旗的,皆是太子亲笔。

故而长安街头也有童谣‘刘郎旗,飘长安,燕王挑水民心欢。太子题字传佳话,善小为兮汉室安。’”

一旁的程畿和郭攸之已经听得目瞪口呆了。

原本刘备今日私访是想带上刘封和刘禅的,顺便教诲二子不能因为如今发达了就忘记体察民生疾苦。

结果刘封和刘禅皆称怕被人认出,不愿跟着刘备同行。

好!好!好!

怕被人认出?

的确,完全没说错!

毕竟大街小巷的“刘郎”旗,全是刘禅亲笔。

郭攸之想收回方才那句“太子和燕王犯不着如此”了。

能当刘备侍中的人自然也不傻,刘封刚入城时为了安抚民心替老丈挑水还可以说是偶然为之。

卖粗粮饼的老丈恰巧冲撞了太子,恰巧旗号被践踏,恰巧燕王也在一旁,恰巧老丈斗胆请太子留名,恰巧众人争相请太子留名,恰巧太子愿意留名,恰巧长安又有童谣.

一件巧合是偶然。

件件巧合若还是偶然,那就是小觑郭攸之的头脑了。

程畿的心境亦如郭攸之一般。

【太子和燕王,深谙陛下之心啊。】程畿暗暗感慨。

若换做别的深居高阁的皇帝,或许会觉得大街小巷的刘郎旗犯了忌讳。

刘备不会。

此刻的刘备,心头如同被抹了蜜一般。

尤其是听到那句童谣的时候,刘备的脸色更如红光焕发。

恰巧此时。

一群蹦跳的小童又唱着童谣穿过人群,那清脆的童声也敲在了刘备的心头。

“刘郎旗,飘长安,童子之言,最是真诚啊。给我挑两斤‘刘郎糕’带走。正好也给我家那两小子也尝尝。”刘备笑呵呵的。

随后。

刘备又挨着摊位瞅,或是上前攀谈,或是一旁静听,脸上一直都洋溢着笑容。

而在后方。

刘封和刘禅同样布衣内甲,头戴草帽遮掩,隐于人群中。

“兄长,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刻意了?若是父皇怪罪”刘禅毕竟是受过许靖专业培训的,多多少少有点“老实孩子”的特性在。

刘封却是笑呵呵道:“别担心,父皇若真的会怪罪,就不会一逛就大半个时辰不离开了。若是待会儿父皇要训斥,自有为兄替你挡着。”

刘封的泰然,让刘禅多了几分心安。

虽然刘禅是太子,但如今也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

刘禅心思细腻。

刘封完全可以撇开刘禅单独来做这些事,偏偏却拉上刘禅,还让刘禅亲笔书写旗号,一切皆以刘禅为主导。

【兄长维护之心,孤必铭记在心。】刘禅暗暗发誓。

正聊间。

前方郭攸之走来,低声道:“两位殿下,陛下有请。”

刘禅惊呼:“被发现了?”

郭攸之嘴角抽了抽。

跟了大半个时辰若还发现不了,我这侍中也别当了。

刘禅也反应过来,脸色微红。

刘封却是拍了拍刘禅的肩膀,笑道:“既然被发现了,那就不用藏了。方才我见父皇买了糕点,正好去蹭几块。”

片刻后。

一处安静的小亭。

刘备斜倚而坐。

刘封和刘禅低头站立。

“说吧。谁的主意?”刘备板着脸。

刘禅忙道:“父皇,是儿臣的主意,与兄长无关。”

刘封笑而不语。

刘备瞪了刘封一眼,道:“公仲,真是阿斗的主意?”

刘禅再次强调:“父皇,真是儿臣的主意。”

只是看着刘备瞪过来的眼神,刘禅的语气也越来越弱。

刘封一本正经:“父皇,太子一向实诚。”

看着刘备那一副“别以为能骗我”的模样,刘封又一本正经的承认:“父皇,这的确是儿臣的主意,但也是太子的心意,更是长安士民对父皇的殷切期盼。”

自古好话,人都喜欢听。

尤其是儿子夸父亲的话。

刘备亦不例外。

程畿和郭攸之在一旁偷着笑。

当着陛下的面,睁着眼睛说瞎话,也就燕王敢如此了。

不过两人也没闲的没事的去呵斥刘封无礼之类,只是静静的看着刘备父子间的亲情日常。

“早承认不行?非得朕来问?”刘备板着的脸也放松了,让二人围席坐下,又将买好的“刘郎糕”取出:“跟了那么久,腹中可饥饿?”

刘封和刘禅皆是一笑,上前取糕。

刘备又招呼程畿和郭攸之也上前分食。

待糕点分食完毕,程畿和郭攸之识趣的来到亭外,只留刘备父子三人在亭内。

“如今长安已得,公仲下一步有何打算?是返回新城,还是留在长安?”刘备问出了来长安前就在考虑的问题。

长安虽得,雍凉未平,还也需要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在长安主持大局。

彻底平定雍凉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曹丕也不会坐视刘备平定雍凉,必会从中使绊子。

否则雍凉一定,刘备兵叩潼关,那可比昔日的马超韩遂及凉州众军阀兵叩潼关更具威胁!

换而言之。

今后汉魏在短时间内虽然不会有大战,但在雍凉境内会小战不断。

不过。

想留在雍凉的人也不少。

如马超、孟达、魏延,都有坐镇雍凉的想法。

刘备麾下能打的不只刘封一个,想立功的更不止刘封一个。

不过。

相对马超、孟达、魏延,刘备更希望刘封能坐镇长安。

刘封不仅是燕王,还是车骑将军,也是刘备最善战的儿子。

刘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直接表达了态度:“不论父皇让儿臣去往何处,儿臣都不会有异议。于儿臣而言,长安新城皆可,一切都以父皇的战略意图为核心。”

刘备不置可否,又看向刘禅:“太子以为,应让燕王留在长安,还是返回新城?”

刘禅沉吟片刻,道:“如今曹真尚在池阳窥伺,潼关亦是如鲠在喉,非兄长不能定雍凉。故儿臣以为,可暂让兄长留在长安,以督雍凉军事。”

刘备轻抚短髯,又道:“长安乃旧都,若留燕王在长安,或会令士民心疑。”

刘禅敛容而道:“自古以来,君贤则士民不疑,君疑则士民心疑,只要父皇不猜疑兄长,士民又岂会心疑?

正因为长安是旧都,所以才不能再让曹逆夺回。儿臣亦以为,伪魏群逆,无人能在武略上胜过兄长,有兄长坐镇,长安方可稳如泰山。”

问刘封,是问刘封的态度。

问刘禅,是问刘禅的态度。

两问结果,皆令刘备惊喜。

尤其是刘禅的回答,已隐隐有了“贤君”之风,这让刘备更是欣慰。

自古以来的帝王术,就常有君王故意养奸臣与忠臣良将相斗。

只因忠臣良将声望高,君王想除掉忠臣良将时又不能直接下场,否则有损君王的名望。

可让奸臣下场那就简单多了,等奸臣除掉了忠臣良将,君王再出面惩治奸臣,既收获了民心,又顺利除掉了想除掉的忠臣良将。

不过。

玩这种帝王术的君王,也不是人人都能玩的。

玩得好的,那叫雄才大略汉文帝。

玩不好的,那叫亡国傀儡汉献帝。

因此对于大部分君王而言,有没有帝王术不重要,够贤明才重要。

只要够贤明,就有机会出现如“诸葛亮”一般的贤臣愿意赴汤蹈火。

刘备欣慰的,就是刘禅有自知之明,既然玩不了权术,那就玩真诚。

听了刘封和刘禅的回答,刘备心中也更坚定了要留刘封在长安的想法。

随后。

刘备又看向刘封,直接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倘若朕留公仲在长安,公仲以为如何?”

刘封笑道:“儿臣自问在武略上,无惧伪魏,不论是曹真还是张郃,儿臣都视之如草芥。

只是儿臣虽擅武略,但不善文治,雍凉又地域广阔,族群复杂,需要深谙文治的大才相助。

不知父皇可愿让丞相在长安待上三年?”

虽然早料到刘封会要人,但刘备没想到刘封要的是诸葛亮,而且一要就是三年!

“丞相怎能在长安待上三年?不仅丞相要跟朕回江陵,尚书令也得跟朕回江陵。丞相本就诸事繁琐,怎能事事都让丞相劳累?”刘备眼一瞪,显然想到了刘封将宜都、新城、襄阳三郡钱粮赋税给诸葛亮统筹管理的事。

刘备能猜到刘封的想法:诸葛亮将军事以外的都管完了,刘封只负责打仗。

从内心上讲。

刘备也是这么想的!

诸葛亮在江陵将军事以外的都管完了,刘备也只需要负责去想怎么北伐中原。

现在。

刘封却想将诸葛亮留在长安待三年?

三年!

刘备去哪里找第二个诸葛亮来替代没有诸葛亮的三年?

刘封摊手:“父皇,儿臣不善文治。”

刘备顿感头疼。

家业大了,人才不够用了。

刘备麾下虽然人才也有,但大部分都是严重“偏科”,压根找不到第二个如诸葛亮一般的全才。

哪怕史载是与诸葛亮并列“蜀汉四相”的蒋琬、费祎和董允,也只是沾了诸葛亮的光才并列。

见刘备扶额。

刘封又道:“父皇,那凉州刺史孟建,乃是丞相好友。若有丞相在,或许凉州能不战而定;若只有儿臣,就只能武力强取凉州了。

更何况,荆州方面,如今也不会有多少战事,让尚书令返回就足够了,用不着让丞相也返回。”

见刘备的眉头越来越紧蹙。

刘封又道:“其实还有个方案,父皇不妨听听。”

刘备哼了一声,语气比方才有些急促:“什么方案?”

刘封嘿嘿一笑:“太子,可在江陵监国;父皇,可在长安颐养。”

刘备瞪大了眼睛:“这就是你的方案?”

好!好!好!

刘备没想到的是,刘封不仅要让诸葛亮在长安待三年,还要让自己也待在长安。

你堂堂燕王,就啥都不管只顾打仗?

刘封言辞凿凿:“父皇方才问太子,长安是旧都,若儿臣在长安,或会令士民心疑。

太子的回答虽有贤君之风,但并不能让士民不起疑心,倘若再有伪魏故意陷害儿臣,士民就更会心疑了。

为了令士民安心,为了不让伪魏有机可乘,也为了让洛阳的曹丕惊惧,父皇留在长安,方为上策!

假使今后能夺取潼关和函谷关,父皇也就能正式迁都了。

父皇年龄大了,总不能江陵长安来回折腾,儿臣听闻未央宫冬暖夏凉,虽然因战乱残破,但只需修缮后就能居住,正适合父皇颐养。”

这段时间。

刘封也考虑过,长安到底应该由谁来镇守。

若让刘禅来镇守,以刘禅的武略,即便有诸葛亮相助也未必能平地雍凉以及挡住曹魏的反扑。

若让刘封来镇守,武略倒是够了,可没了诸葛亮,刘封就得分心去想钱粮赋税,韩信平天下都有个萧何在后方,刘封不敢自比韩信,自然也不希望后方连个萧何式的人都没有。

再加上刘封独镇长安可能会引起的流言等等,也会影响平定雍凉的进程。

因此。

刘封在综合各方面考虑,得出了“刘备坐镇长安,诸葛亮治雍凉,太子江陵监国,刘封雍凉扬武”的整体方案。

反正刘禅也不是第一次监国了,轻车熟路。

让刘禅监国,刘备跟刘封一起待在长安,也能安稳人心。

不论怎么看,都是利大于弊。

一旁的刘禅,也是愣住:我又要去监国了?

惊愕归惊愕。

刘备低头认真思考刘封的方案。

刘封的理由虽然不太充分,但也给刘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兹事体大,朕得与丞相和尚书令商议。”

刘备没有立即给予答复。

刘封的方案与刘备一开始的想法是相悖的。

本想让刘封坐镇长安,结果绕老绕去,反成了刘备得亲自坐镇长安。

刘封呵呵笑道:“军国大事,肯定要与丞相和尚书令商议的,父皇也可去信大将军,问问大将军的意见。大将军是河东人,或也有机会返回故里。”

刘备再次瞪了刘封一眼。

一个丞相还不够,连大将军也想留在长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