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载,未曾复燕云
两宋三百载,未曾复燕云
李贽翻看着老喇嘛的札记,字迹极为凌乱,记录的内容也不容易分辨,更像是在旅行中的碎碎念,老喇嘛的札记,还有十分罕见的蒙文,这部分的内容就需要通事来进行翻译了。
李贽等一行人被困在了开平卫,而这场大雪,肆虐了北方大部分地区,雪花也落在了京堂,落在了通和宫御书房的房顶上。
通和宫御书房是个暖阁,朱翊钧披着一件大氅,看着手中的一份奏疏,这本奏疏是解刳院的大医官们写的,研究的是花柳病、枯荣症的治疗办法。
总结而言,就是大力出奇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初陈璘平定三都澳私市的时候,押送了一批被阿片控制的奴仆入京,到解刳院里进行戒断阿片的实验,范应期的阿片成瘾虽然严重,但和这一批俘虏相比,那就可差太多了。
这一批俘虏,本是沿海村寨的渔民,被海寇劫掠,被阿片控制,进了解刳院戒毒反倒是其次的,而是那一身的病,需要治疗。
阿片成瘾之人,大部分人都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花柳病,这些花柳病富有传染性,大医官们处置起来也是谨慎再谨慎,后来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高烧疗法。
就是这些病人在高烧的时候,不去干涉,等待三个时辰后,再做干涉,这样一来,那些致病的小虫子就被烧死了,人就恢复健康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种疗法,成活率大约是九死一生,一共十八个解刳院的标本,经历过了高烧疗法,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两個人身体恢复了健康,一个烧成了傻子。
这种高烧疗法,对于十分棘手的枯荣症,也就是癌症,也有奇效。
自从小皇帝拿着三棱镜,为张居正展示,将光折射为七色之后,大明的光学有了极大的发展,自此之后有了千里镜和显微镜,大明有了显微镜后,终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对认知边界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烧疗法,能杀死致病的瘟气,也能杀死正常的体细胞。
所以,高温疗法是真正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赌局,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最后手段。
比如之前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的石茂华,非要去绥远,还没出发就发起了高烧,一烧就是两日之久,整个身体烫的像根烧火棍一样,手指、手肘等关节,都不能自主屈伸,全身上下只有眼皮能动,嘴唇干裂,退烧后七天不能起坐,尿血,一直惊厥盗汗,就是做噩梦断断续续。
也就是那段时间,庞宪奏闻朝廷,石茂华可能命不久矣,风烛残年,礼部也开始准备谥号官葬等事儿。
高烧之后,是长达一个月的恢复期,身体恢复了一些后,石茂华认为自己命不久矣,立刻要前往绥远,大医官庞宪无奈,只好和石茂华出发了,但是石茂华现在身体还算硬朗,精神也好了很多。
在经过了对某个特殊样本的研究后,解刳院认为,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好办法。
因为在运动的时候,人会快速的呼吸,并且肌肉开始发热,体温会急速升高,经过长期的观察,在剧烈运动后体温可以在短暂时间,维持在40°以上的高温,这种情况下,就会对体内进行一整轮的脱毒。
这个过程,解刳院大医官李时珍、陈实功称之为:人的杀青。
杀青是甘薯苗脱毒的必然流程,而人的运动就是在进行周期性的脱毒,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而解刳院观察的这个特殊样本,就是皇帝陛下,皇帝的身体健康的不得了,自习武以来,就只有一次偶感风寒,还是皇帝仗着年轻,火力旺,不把倒春寒放在眼里,才出现了问题。
如果陛下如此坚持运动,并且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陛下会保持长久的健康,这对大明国朝而言,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当然对于贱儒而言,就是个晴天霹雳。
“久坐必亏安,操戈可长生。”朱翊钧念着解刳院最后的总结,对于陛下的运动量,解刳院是十分认可的,常年维持在一个极高,但合理的水平之内。
陛下的身体情况,是让贱儒感到绝望的问题,熬都熬不过陛下。
解刳院这种说法,其实也解释了一些事儿。
比如赵光义在高粱河飙车的时候,为什么两股中箭,丁亥、戊子2日自涿州逃到定州,一共380里路,在负伤之后,还跑了这么久,还能活那么久;
比如为何大明皇帝内阁,明日朕准时前往。”朱翊钧看看时间,廷议之后前往正好,从文化殿到东华门外,只用几步路的事儿。
次日的廷议时间并不长,已经进入了十二月份,廷议主要内容就是各种年底的盘账,这些账目有些琐碎,会在十二月底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总,供皇帝了解大明的现状。
京师下了一场大雪,在煤炭价格稳定的时候,所有人都感谢这场雪的及时,因为瑞雪兆丰年,明年就不会是一个大灾年,不下雪,来年就会有蝗虫,土地会干旱,粮食就会歉收,粮价就会上涨,生活成本就会增加,尖锐的人地矛盾就会从水面下水落石出,激烈的矛盾冲突会造成动乱,在加上人祸,这就是大明内外,都盼着下雪的缘故。
“不是,万阁老这读史书,都读到辽史和金史了吗?”朱翊钧看着万士和奏疏,就是一乐,这个大宗伯,这么偏门的史料都去研究。
“比较有趣,臣本来是好奇,宋太宗皇帝为何保留他在高粱河的战败的经历,臣查宋史,未能查到,原来两宋对这个问题,统统避而不谈,臣只好查阅了辽史,才找到了具体的出处。”万士和说起了自己看辽史和金史的缘故。
高粱河战神的典故,广为流传,那一天驴车扬起的风沙,一直被人孜孜不倦的谈论着,直到永远。
宋史无载此事,这就是为尊者讳,类似的,大明保留了明堡宗朱祁镇被俘和在北狩期间的所有经历,因为大明进行了对等报复,景泰五年,也先被杀,人头被送到了大明领赏。
春秋之后无大义,唯记事耳,自朱熹如此主张后,大明的读书人只读春秋,不读史书,完全是为了法三代之上的虚构彼岸。
但自从梁梦龙为皇帝陛下读史编纂了《史要编》以后,这个恶风终于止住了,现在大明读书人都读史书了,毕竟皇帝都知道的事儿,臣子们不知道,就显得极为尴尬。
“如果宋太宗能把辽国给灭了,那这高粱河股中两箭,恐怕会和卧薪尝胆一样成为一桩美谈,但宋太宗没做到,两宋三百载,未曾复燕云。”万士和颇为感慨的说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睡在柴房吃苦胆,换来的是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报了仇,谈起越王勾践,大家没人会嗤笑勾践这些不光彩的过往。
赵光义后来如果能把辽国给灭了,他这段经历就不是笑话,而是成功路上的些许风霜。
赵光义没做到,他的子孙后代们也没做到。
“挺好,登邸报就是。”朱翊钧再次肯定了万士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这段研究里,除了赵光义的高粱河败北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役,潼关之战。
安史之乱中,潼关战败的主要责任,自然是李隆基在安禄山起兵之后,乱了分寸,自毁柱石,冤杀封常清和高仙芝,而后反复催促哥舒翰出兵,正是因为反复催促进兵,才导致了哥舒翰的战败。
但万士和研究发现,这个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的哥舒翰,可不是真的那么忠义。
哥舒翰领兵二十万驻守潼关,这二十万人,可不是封常清、高仙芝手下的乌合之徒,而是河西陇右两节镇的精锐之兵,是精锐。
河西陇右两镇之兵,在开元年间,曾经打下了大半个青海高原,打断了上升期的吐蕃的扩张之路。
一个突厥突骑施人,领着大唐朝廷能调动的最精锐的军兵,在潼关,面对只有8万的叛军,半年没有任何进攻的打算,这换哪个皇帝,心里都会疑惑,也会怕这个哥舒翰不平叛,反过来入长安,况且,这个哥舒翰和太子李亨关系极好。
如此复杂的情况下,真正促使李隆基催促哥舒翰进兵的原因是安思顺之死。
安思顺在开元年间就提醒李隆基,小心安禄山,而且是不顾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多次反复的进言安禄山反状,而赫赫有名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是安思顺的部将。
哥舒翰在潼关领强兵,诬告安思顺要报宿怨请天子杀安思顺,李隆基只能杀了安思顺,安抚哥舒翰。
安思顺被杀之后,李隆基开始频繁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关,哥舒翰出关作战,二十万唐军,败在了八万叛军手中,哥舒翰被俘后,更是直接投降了安禄山,并且说: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
哥舒翰如此痛快的投降,如此恭顺,让安禄山欣喜若狂,心情愉悦。
万士和点评这段,认为历来拔高哥舒翰,主要是为了体现李隆基的无能和傲慢。
而对于安史之乱关键之战,潼关之战的失败,万士和则认为:主要责任是李隆基多年懈怠,仓促之间,无人可用,用人不当,战略失误。
那时候,哥舒翰已经垂垂老矣,人都已经中风了,半身不遂了,朝廷看了半天,只能派遣这样一个将领到前线,那不就是朝廷无人可用,用人不当吗?
哥舒翰已经老了,打不动了,将熊熊一窝,和安禄山、史思明这样虎狼之师作战,便只有这么一个结果了。
而万士和对李隆基的批评主要是在于战略失误,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做出这么多荒唐的决定,其目的就只有一个,他想速胜。
安思顺的战略是:潼关坚守不出,让郭子仪和李光弼偷家。
这个战略也是当时的共识,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慢。
安思顺就是当时朝廷里唯一一个能拦得住李隆基想要速胜的人,结果安思顺被杀,李隆基想要速胜的想法,就和他信任安禄山一样,无人可以劝谏了,最终导致了潼关之战的一地鸡毛。
朱翊钧忽然想起了李成梁来。
自万历十九年李成梁离开辽东后,辽东的局面逐渐败坏,到了万历二十九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看了一圈,只能再次启用了赋闲十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李成梁,再镇辽东。
无人可用,也是那时候的困局。
对于宋太宗北伐、潼关之战的败北,万士和基于矛盾说,对这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再分析,其实就是提醒皇帝陛下,要居安思危,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矛盾说讲事物发展的规律,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冻也非片刻之间,万事万物都有客观发展规律,新政也不能吹求过急。
“以朕看,那些个混账,都叫万阁老为万无骨,完全是叫错了,就这篇文章,谁敢说万阁老无骨鲠正气?”朱翊钧朱批了万士和的长篇大论,发在邸报上。
说的是赵光义,说的是李隆基,其实都是在劝谏陛下而已。
万士和在表达他对加税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朝廷不必这么急切,赵光义和李隆基都是败在想要速胜之上,欲速则不达。
都是反对加税,万士和的做法就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而其他朝官的反对,则换来了皇帝嘲讽其为惊弓之鸟。
“臣谢陛下盛赞。”万士和再俯首谢恩,他的名声全靠陛下去维护了。
“陛下,臣这里有本奏疏。”阁臣王国光呈送了一本奏疏到御前,朱翊钧打开一看,眉头紧蹙,面色凝重。
“这本奏疏朕仔细看过之后,再做讨论。”朱翊钧把这本奏疏揣在了袖子里,十分郑重。
现在廷议结束,要前往东华门见证正衙钟鼓楼的落成,这也是一件大事,事要一点点做。
东华门外搭起了观礼台,钟鼓楼的正式落成,有一个移交仪式,大约就是由王崇古、汪道昆带领工部各官,对正衙钟鼓楼做最后的检查后,移交给礼部使用,而礼部要负责派火夫的更夫,看护这个钟鼓楼。
钟鼓楼上有四面钟表盘,光是分针就有一丈二尺八分,整个表盘直径超过了两丈,整个钟室的摆钟重达27000斤,大概是如意金箍棒的两倍重,这么大个玩意儿,每三天都要给发条上一次劲儿,同样每三天一次,也要进行一次校准。
朱翊钧来到东华门的时候,整个东华门外,比会试、殿试放榜之日还要热闹许多,观礼台左右两翼,坐满了朝官和外番使者。
王崇古带领着工部诸多官员,走进了钟鼓楼内,做了象征性的检查,在此之前,工匠们已经细致的检查了所有的细节,王崇古带人进了钟鼓楼,只是一个形式,在进行了细致的监察之后,王崇古将钥匙交给了冯保。
“臣王崇古领鼎建大工王命,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初七,如期交付,还请陛下阅视。”王崇古站在观礼台下,俯首大声说道。
“请陛下阅视。”工部诸官,俯首请命。
朱翊钧挥了挥手说道:“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大明皇帝并没有动,因为缇帅赵梦祐,带着人进了钟鼓楼进行了最后的安全检查,而后才请皇帝前往。
这是很有必要的,万一,钟鼓楼离地面三十多丈的时针、分针从天而降,落在皇帝身上,如何是好?
当年朱棣骑着马进济南府的时候,也没想到千斤闸会在城门落下,朱棣的马被砸死了,朱棣侥幸躲过了一劫。
所以必要的安保检查,是为了皇帝的安全,也是为了臣子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