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了他张居正,张居正还要说谢谢
坑了他张居正,张居正还要说谢谢
《大诰》是国朝刚刚开辟时候的严刑峻法,里面的条款因为过于严苛,如果执行的话,反弹的力度太大了,不被广泛认可的律法,只是一纸空文,而张居正考成法的瓜蔓连坐,力度就刚刚好。
什么样的制度都是在管理人,人心都会算计得失。
读书人没一个傻子,如果考成法真的像他们骂的那样一无是处,考成法真的吹求过急,苛责过甚,大明官场早就该是一管就死,死水一潭了,清丈这种事儿,能够如期完成,已经是行政极为高效的体现了。
“官场的顽疾,僵化,在张居正手中得到了缓解,可谓是妙手回春,你说,咱们这官厂团造法和工兵团营,和张居正斗,能斗得过吗?”王崇古回到了问题的最开始。
“斗不过,根本斗不过。”王谦认识到了张居正的可怕,作为张居正的老对手,还是王崇古了解张居正。
抛开事实不谈都玩不过的那种,还斗个屁。
“那么,九边总兵,是不是理当有此权柄呢?”朱翊钧看着王崇古平静的问道。
“臣等告退。”张居正和王崇古俯首告退,陛下要前往北大营操阅军马,振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皇帝从不缺席。
“姑息裙带,谭纶当初骂我,连家里的狗都要领到京营吃皇粮,他骂的对也不对,的确当初那封名单,全都是晋人,可也不都是无能之辈,马芳、马芳的儿子,还有麻贵、麻锦,还都是可用之才,但他骂的也对,全都是姑息裙带,考成法可破姑息,这个自然不必多说。”
“就这么算了?”王谦有点失望的问道。
张居正和王崇古走出了通和宫,天日高悬,晴空万里,煤烟在蔓延,天空不是蓝色,而是一种青灰色。
“就像是朕给戚帅写信?”朱翊钧忽然找到了对应的例子。
“陛下,这个就得陛下自行判断了。”王崇古直截了当的说道,密疏制是完全依托于皇帝圣明的,皇帝被臣子给蒙骗了,还是被自己信任的臣子给骗了,自然是所托非人。
“臣从不担心这个问题。”张居正补充说明,他对陛下很有信心。
“陛下以为呢?”王崇古详细细致的阐述了自己的关于密疏的思考,试探的问道。
朱翊钧十分严肃的问道:“如果是巡抚总督,持有朕的批示径自实施,必然侵夺六部职权、打破官僚体系平衡、引起政局动荡,岂不是遗祸无穷?”
“没有。”王崇古摇头说道:“晋党在式微,倒是官厂团造的工匠,才是我的底气,你真当族党是那么好钳制的?丢都来不及,既然敢说于陛下听,那自然是不再用了。”
永乐十八年,大明水师的总规模等于十个费利佩二世的无敌舰队,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400艘大船和400艘遮洋船,四百料的战座船甚至都不在统计范围内,水师军兵超过了二十万人。
“陛下说了,先生要是熬夜,就拿我是问。”
“那我就不多留了,奏疏就留给元辅了。”王崇古没有解释,站起身来,选择了离开。
王崇古用手揉了揉眉心说道:“有些想法了,但犹豫不决。”
当下这点振武,连穷兵黩武的门槛都没看见呢,京营编制从永乐到嘉靖年间额定20万众,现在只有十万人,剩下的额员都给了水师,算是海陆并重这个国策的体现,可在永乐年间,水师是单独的编制。
“说得更明白点,若非陛下如日立于中天,这等密疏则是天下之祸,这是个工具,就像农户手中的锄头一样,能耕地,亦能争凶斗狠,这个密疏,要看陛下怎么用了。”王崇古直接把话挑明了说,这种阴谋诡计,还是说明白说清楚的好。
王谦低声说道:“我们让江陵公搞吏治啊,他天天给咱下套,咱们也给他下个套,爹,江陵公就是明知道是个套,他也会往里面钻的,杨太宰那时候不是说了吗?江陵公啊,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原本在哪儿?”朱翊钧首先问原本,就是王崇古写的那本,他要确定整本奏疏是张居正的意思,还是王崇古的意思,没别的,就是想看看王崇古是不是真的忠君体国。
陛下能问出这个问题,就不会被骗,陛下心里对文臣的偏见根深蒂固,是个死结,永远无法解开的那种,各地巡抚总督奏闻,陛下可以分辨出来。
“还是爹高明!”王谦眼前一亮,功劳是他们老王家的,脏活累活骂名,都是张居正来背!
王崇古大摇大摆去了全楚会馆,也没寒暄,直接把《臃肿四疾疏》放在了张居正面前,一盏茶的功夫,张居正看完了王崇古的奏疏。
“那岂不是咱们让他挨了骂,他还得谢谢咱们?”王谦面色古怪的说道。
四个菜,一个汤,一碗饭,一个光饼,光饼的味道虽然几经改良,但和锦衣玉食绝对没有任何关联。
朱翊钧不相信王崇古,这件事,很早很早以前,王崇古本人就比其他人都清楚的事儿,王崇古也认,人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的。
“爹,圣眷!”王谦挑了挑眉头将茶杯往前推了推。
“过誉了,过誉了!”王崇古本来还打算不说话装高手,装装样子,结果一句经邦济国,王崇古的涵养功夫直接就破功了,赶忙谦虚的回答着,丝毫没有刚进门那股子桀骜不驯的样子了。
节省是一种美德,朱翊钧吃的这种光饼,前线军兵吃一个,就能顶半天饥,这要是掉队,或者被围困,有四五个,就足以脱险了。
“这个这个,陛下臣只能说,都是些反贼手段。”王崇古选择了实话实说。
“父亲提到臃肿二字,是有好办法了吗?”王谦敏锐的察觉到了,王崇古这是话里有话啊!
张居正能治得了僵化,那他的刑部尚书父亲,能不能治得了臃肿?
“陛下,天子听政,是以事行而不悖。”王崇古面色凝重的说道,他的声音压得很低。
王崇古的制度设计里,在设计之初,只有各地巡抚、和钦定忠君体国之辈,例如侯于赵、周良寅这类人,才有资格上密疏,密匣和密疏上的火漆必须完好,否则对下追责,密疏直入御前,而不是过通政司和文渊阁。
张居正却从陛下转瞬即逝的脸色上,看到了斩杀线的出现,王崇古是不敢盯着皇帝看的,张居正倒没有这个顾虑。
朱翊钧忽然想起了那句诗: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但大明对于皇帝剑指是没有抵触情绪的,皇帝还是需要定下总目标的,黎牙实在游记里曾经断言,陛下若是剑指托莱多、马德里,圣堂武士和平波武士,一定会踏平剑指之处,哪怕远在泰西。
王崇古赶忙说道:“陛下,密疏最重要的便是这个密字,君密,臣亦密,巡抚拿着密疏朱批,是有了圣意,可以请圣旨了,不是说得了圣意就可以直接实行了,那不是乱套了吗?”
密疏这玩意儿,是大道之行的张居正能想到的?!
“慎密二字,最为要紧,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可不畏乎?凡有密疏,密之一字,最为切要,故此以火漆专封,以塘报送抵入京,直送御前。”王崇古详细解释了下密疏这个法子。
王崇古不方便把手伸的太远,圣眷和功劳的确有王崇古的。
只靠阴谋诡计是走不长的,也是无法致远的。
“臣不胜惶恐。”王崇古这是。
“咱大明大县的三班有五千,小县的三班养三千的衙役,不养这么多收不上来税,养这么多,地方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考成法,解决不了这個问题。”
刚消停两天,又得挨骂,这谁受得了?
有密疏制建立,那这句就不成立了,因为苍生泪君王一定会知晓。
“要想这密疏无效,倍之最为合用,非国朝大事用密疏、常事庶务用密疏、琐碎小事用密疏,甚至请安也用密疏,则烦不胜烦,且密疏再无用处,若有此等苗头,理当训诫、停罢密奏权柄、申斥、革罢褫夺官身功名,甚至是下狱坐罪,防微杜渐。”
王崇古经验这么丰富,是不是代表着他还在用这种办法?杀意转瞬即逝,王崇古真的还在用,他上奏皇帝干什么?反正张居正没有反贼经验,这么大逆不道的事儿,也没人会奏闻陛下。
王崇古脚步一停,还真是王谦说的这样,坑了张居正一把,张居正还得谢谢他王崇古。
菜谱是皇后定的,都会定时换,也不固定,但都是皇帝爱吃的。
“王次辅真的是,经验丰富啊!”朱翊钧看着王崇古,心中没由来的有了杀意。
王崇古感觉自己脖后一凉,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直冲脑门,打了个哆嗦,但看着陛下那阳光灿烂的笑容,又觉得自己大抵是受凉了,才打了冷颤。
“如此自然好,陛下一旦察闻,我再出手,无济于事。”张居正听闻,也没说信不信,王崇古知道严重性就好。
这句话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不听劝谏,最后被国人给流放了,意思是:君王要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大道之行。
“嗐,睡觉睡觉。”张居正对这事儿是很清楚的。
对劲儿才怪!
王崇古给的办法整本都是围绕着‘密疏’这个手段在进行。
王崇古笑着摇头说道:“不会的,他非但不会贪功,反而会详细记下来,该咱们的圣眷一点都不会少。”
“若不能密,不如不奏也。国朝庶务殷繁,亦有不便宣露于众者,陛下有旨,一切密谕,非奉旨通知,不许转告一人,言不过六耳,若要下章文渊阁、六部知晓,必删朱批和奏者姓名,臣僚之间不得互相探闻,不得引用、不得刊刻,转告者不得再奏,刊印泄密者斩。”王崇古详细的解释了下密疏的制度设计。
“书信和密疏亦有不同。”王崇古详细解释这其中的分别,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密疏,独立于流程之外,皇帝和地方巡抚封疆大吏的沟通渠道,它比私人信件更加正式,而且具有一定的行政效力,内容不是沟通感情,而是沟通国事。
“还有就是有些个衙门,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已经设立多年,唯一的作用就是养闲人的。”
日后春秋论断,他爹能不能当个中兴功臣?
“陛下,为人臣子,最怕的就是揣测错了圣意,有陛下授意,自然无所畏惧。”
陛下是好人吗?对大明大多数人而言,陛下是明君,但不是好人,好人当什么皇帝?
那景皇帝朱祁钰倒是个好人,金刀案中给朱祁镇留了条命,朱祁镇用夺门之变回报了景皇帝的善良,朱祁钰本人,连带着簇拥朱祁钰登基称帝的从龙之臣,于谦、王文、范广等等,都下场凄凉。
“王次辅,你给我交给实底儿,这密疏的法子,你是不是还在用来沟通晋人?”张居正左右看了看,将王崇古拉到了一边低声说道:“可别说我张居正翻脸不认人,我这是在救你。”
慢慢推而广之,最多也就是到知府这一级了,没必要再往下,再往下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还没到午饭时候,皇帝就把张居正和王崇古给召到了通和宫御书房,同时也让张宏多备了碗筷。
大明当下统计还把战座船统计在内,规模都不如永乐十八年。
张居正看着已经变得昏黄的灯光,有些不满的说道:“我是先生,还是你是先生?拧亮点,我要誊抄。”
朱翊钧赶忙解释道:“啊,就是说点京师的事儿,怕戚帅担心老家,就絮絮叨叨,朕绝没有指挥过前线作战,驻扎何处,如何攻打之类的,朕不通军务,戚帅在前线的胜利,都是京营锐卒勇武,戚帅指挥有方。”
他上这封奏疏是为了获得圣眷,不是为了找死,在陛下这里鼓噪兴文匽武,那不是胡闹吗?只有文官可以密疏,武官却不能,那不是让文官可劲的胡编乱造吗?
王崇古赶忙说道:“理所当然,京营、水师、九边的总兵参将,理当有密匣密疏印绶,用的就是塘报的驿传,臣在奏疏里专门写了武将更当密疏,以防兴文匽武之恶风!”
王崇古歪了歪头,看向了一边,低声说道:“说来惭愧,都是当初臣和晋人沟通往来时候,用的法子。”
沟通些什么,才需要如此秘密呢?自然是通番、谎报军情、私相授受、甚至走私火药箭矢、倒卖违禁之类的东西了,这还用说?
御书房里有点安静,朱翊钧咳嗽了一下说道:“过去之事,不必再提,自次辅按制宣大十九万流民起,往事不追,这密疏一法,恐怕人人惶恐不安,王次辅以为呢?”
“其实也不一定要解决,反正,一直这么过来的。”王崇古还是犹豫,他就想抱着自己的官厂团造、工兵团营、请均田役疏、三级学堂安稳过日子。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王崇古总督京营那封被谭纶卡着的提举名单,就是解不开的死结。
不要对好人要求太高,对坏人又过分的宽容。
揣测圣意,可能是臣子这辈子最大的心病,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猜来猜去,最后猜错,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了这绝不公开的密疏,下情上达,就不再是阻碍了。
张居正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出手回护王崇古。
大明总兵为非作歹的不少,可大明总兵为国死难,战死沙场的也不少,这是个对立而统一的集合,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游七抓着石灰喷灯说道:“先生,有旨意。”
“不,我不下套,我直接去找他!”王崇古站起来,对着王谦说道:“你啊,还是有点用的,张居正这种人,根本不必下套,直接把奏疏给他就行了。”
“王次辅果然是经邦济国之贤才啊。”朱翊钧看完了原本,看着王崇古笑容满面的说道:“坐坐,用了膳再议不迟。”
“好啊!好!”张居正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将奏疏收到了袖子里说道:“王次辅果然是经邦济国之贤才也!”
张居正看着面前的《臃肿四疾疏》,又打开看了许久,细心批注后,准备誊抄。
朱翊钧又问道:“那要是诬陷呢?比如辽东巡抚侯于赵,诬陷宁远侯李成梁造反,借密疏之制,排除异己、党同伐异、兴文匽武呢?”
“不用不用,都是为陛下办事,为国朝振奋,太傅留步,留步。”王崇古完全没有料到张居正会如此隆重。
张居正忽然笑了下,低声说道:“不得不说,王次辅这反贼经验,确实丰富。”
谕旨所不能尽者,亦会有一时不能即定者,故于密奏内往来斟酌。”
“权盛者摧,功高者隳,谁能躲得过去呢?”王崇古觉得自己重来一次,估计还是会那么做,人生看似处处都是选择,其实哪有那么多的选择,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什么。
王崇古很羡慕张居正,在陛下庇佑之下,他可以躲过权盛者摧,功高者隳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