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钱财
1051钱财
工部和户部可以说已经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魏广德的视线看向张居正,他是首辅,现在又和宫中大红人冯保关系密切,所以宫里的沟通就是他来做。
曾经,这个位置是他的。
只不过因为一些事儿的发生,魏广德和冯保的关系逐渐冷淡下来,已经不复当初。
“宫里已经打了招呼,想来陛下和两宫应该已经知道了。”
主位上端坐的张居正缓缓开口说道。
正说到这里,门外书吏进门躬身道:“老爷,诸位大人,宫里来人了。”
闻言,张居正点点头,“让他进来吧。”
书吏出门,片刻后就有一个內侍进屋,先是一脸惊讶,毕竟屋里人有点多,还都是朝中大员。
很快,內侍稳住心神,走到张居正面前躬身道:“娘娘口谕,宣内阁三位阁老进宫。”
“可知娘娘何事相召?”
张居正随口问道。
“奴才不知。”
在这么些朝中大人物面前,內侍可不敢放肆,谦恭答道。
“那这样,我们先进宫看看,应该就是说这件事儿,你们回各自衙门等消息,让下面也坐好准备,若是有了旨意,我们会最短时间通过六科审核,把旨意发出来,你们就按照计划尽快开工。”
张居正起身,对朱衡等人说道。
朱衡、王国光等人纷纷说是。
一行人出了内阁,小內侍带着张居正、魏广德三人前往慈庆宫,而其他人则径直出宫回衙门继续办差。
边走,王国光还在小声和朱衡说话。
“大司空,这银币还是优先铸造一批一两的和一钱的,京官们这个月的俸禄,户部就等着这批银子发放下去。”
“好说好说,钱模都已经准备妥当,只等户部银子到位,马上就可以开工。”
“银子早就准备好了,只要圣旨一下,户部终于可以轻松一年了。”
王国光不由得有些感叹着说道。
别人只看到尚书大人的权势和风光,却不知道坐在大明朝尚书位置上的压力。
特别是现今的大明朝户部,虽然现在不是嘉靖朝那时候年年亏空,可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当初留下来的财政窟窿,现在还有好多都没补上。
亏空数额巨大,户部每年节衣缩食精简开支,能剩余的钱财也是不多。
可以说,太仓虽然常年有百余万两存银,可其实都是已经预订出去的,只是户部一直压着不让提走,否则户部就空了。
要是期间发生个什么紧急的事儿,连灵活的银子都没有。
不过现在好了,今年的财政看样子能松活许多,至于能有多少,就看工部那边给不给力。
可以说,工部铸币越多,户部能够机动的银子就越多。
一百万两银子,户部至少可以有十万两银子的进账。
要知道,这可不是铜钱,而是铸造的银币。
铜钱,铸造一千多枚才一两银子,而换成银币的话,那就是千多两,户部就赚百两银子。
要只有,明朝铸币都是用钱模,铸造出来的钱币不仅精美,而且铸造速度也快,就算户部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公家的东西揣进自己口袋。
可是李后不是,毕竟是小户出身,对于钱财比较上心。
他希望儿子能够接受的是个强盛的王朝,而不是隆庆皇帝接手的那样一个烂摊子。
是的,嘉靖朝留下来的,除了户部巨大的财政窟窿,其他还有什么?
隆庆朝开始那两年,朝廷的财政依旧是亏空,只不过数额很小而已。
也就是到了隆庆四年以后,因为军费开支缩减,每年朝廷才有了少量结余。
虽然大同和议确实有丧权辱国,需要向蒙古人送“岁币”的嫌疑,但这份和议确实让濒临崩溃的明朝财政缓了一口气,至少拖延了时间,让张居正有时间进行内部改革,重新丰盈国库。
可就算这样,大臣们还是坚决反对隆庆皇帝调用国库钱财给后宫置办头面等物。
两宫太后虽然理解,但心中要说没有怨气是不可能的。
陈太后或许好些,毕竟那时候她几乎已经是被打进冷宫,也就是最后俩月,隆庆皇帝也后悔起来,才重新将她召回。
可李太后那会儿,宫中的很多开支也因为内廷没钱,外廷不愿意给付而很不高兴。
两人的对话,自然落在小皇帝朱翊钧耳中。
按说小皇帝是不应该关心钱财的,因为在他成长过程中,应该不可能接触到钱财。
可或许天赋的关系,亦或者魏广德教育的原因,小皇帝此时已经有了自己对钱财的认识,只不过不曾和外人说起而已。
此时,他就如同懵懂无知的小孩般,只是静静听着两位母后的对话,也在脑海中思考学到的东西。
魏广德当然不会教育小皇帝什么“大丈夫岂可一日无权”的话,但是魏广德却把王朝崩坏大多坏在没钱上给他讲述过。
其实历史上许多朝代覆灭,看上去是因为百姓无法承受暴政揭竿而起,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王朝因为腐败和因此造成庞大开支。
当朝廷收入和支出不匹配,就只能对税法动手,希望增加朝廷收入,而往往这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税法改动,针对的不仅对平民,还有中下阶层。
当他们不满暴政,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刻。
说到底,其实还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