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没错,还是我(1 / 1)

没错,还是我

没错,还是我

李暮笑着道:

“不瞒您说,这个设备已经在研制当中了,预计3个月内便能够看到成果。”

“3个月!谁设计的,这么厉害,难道是雷达研究所搞出新型多普勒脉冲雷达的那个人?”梁守槃震惊道。

实话说,他觉得这玩意儿5年都未必搞得出来。

更何况是这么短的时间。

不过雷达研究所之前就搞出了不小的动静,如今在毫米波雷达上有突破,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暮摇摇头,道:

“不是。”

“那是谁?”梁守槃下意识地接了一句,又道:“算了,要是涉密的话,就当我没问。”

闻言,李暮有些不好意思道:

“其实是我。”

梁守槃:“???”

他用一种像是在看“怪物”一般的眼神看着李暮。

没办法。

这个消息属实有点冲击人的正常观念。

抛开那些公布出去的领域不谈。

李暮不仅在D弹领域发光发热。

还在雷达领域做出了这种开创性的成就。

这份能力,恐怕放眼世界都是独一档的存在,也就爱因斯坦和纽顿能压他一头。

想到这里。

他忽然像是抓住了什么,脱口而出道:

“不会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也是你搞的吧?”

李暮没有回答,又笑了笑。

只是这笑容,看得梁守槃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中对李暮的评价,更是再上一层楼。

爱因斯坦和纽顿能压一头,但也就是欺负李暮年轻。

等再过二十年。

只能望其项背!

……

梁守槃再次用认真地目光打量起李暮。

他搞了这么多年的研究。

也见过不少少年天才,能为人所不能。

可这么厉害的,还是第一个。

迎着梁守槃的目光,李暮道:

“只是帮了一些忙而已,不能说完全是我搞出来的。”

“那也很了不起了。”梁守槃道。

他也没觉得真是李暮搞出的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

只不过应当不是“一些忙”,而是在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想到这里,他当即道:

“既然如此,那我接受您的邀请,加入研究团队。”

“不过我还需要一些时间。”

“所里有一项研究任务马上结束,不能在这个时候出差错。”

梁守槃已经十分心动。

毕竟李暮给出的条件实在太诱人了。

先进的技术和明确的研究方案,两者都是无数研究人员所渴求的东西。

有了它们。

研究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心动归心动。

理智却提醒着梁守槃,现在还不能离开。

要是他走了之后,霹雳-1D弹在最后阶段出现问题,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好,那我等您的好消息。”李暮微微颔首,也没有再劝。

……

从空空D弹院离开。

李暮继续前往半导体研究所。

上次他和黄新华聊过之后,第二天就去了航空院。

这几天也一门心思地扑在了D弹上,倒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考虑芯片升级的事情。

一边坐在车上。

李暮一边拿出纸笔,开始写方案。

超算芯片的升级,其实并不复杂。

集成度的提升,就是一种直接地升级方式。

不过这还不够。

只是替换芯片,性价比并不高。

“可以从封装技术上入手,现在应该能够勉强做到芯片堆迭和异构集成。”李暮暗道。

芯片堆迭和异构集成,是3D封装技术的一环。

但想要实现这项技术,还需要一些前置条件。

高精度的光刻现在不缺,不过得掌握硅通孔技术,以实现层间电气连接。

材料方面,需要低介质电常数材料和热界面材料。

热管理上,微通道冷却、热管等高效散热技术,是必须要拿出来的。

否则散热效率不够,高度集成的芯片随时都能被烧坏。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 3D设计工具。

“电子设计自动化,看来得想办法拿出来了。”李暮手中的笔顿了顿。

然后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

电子设计自动化,也叫做eDa。

它是设计电子系统的软件工具集合。

主要用于电子工程领域,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和印刷电路板设计。

功能包括电路设计、电路仿真、布局布线、验证和测试。

“只需要先将集成电路设计的功能完成就好,这样可以省下不少的功夫。”李暮默默计划。

完整地开发出一个eDa不是不行,但未免有点太耗费时间。

先解决超算芯片升级的问题。

然后再考虑后续的完善,这样也能容易一些。

毕竟现在杨天形、周溪令和苏东庄几个,手头都有着相当繁重的研究任务。

再让他们负责,就有点把人当核动力驴使的嫌疑了。

“看来得找些新人才行了。”李暮微微有些头疼。

……

来到半导体研究所。

李暮很快找上吴有望和王绶觉,说了要开发eDa的想法。

两人自然是全力支持。

至于负责人。

王绶觉直接道:

“我来负责。”

听到这话,李暮和吴有望抬头看了看他脸上的黑眼圈。

旋即十分默契地同时摇了摇头。

“怎么,不相信我。”王绶觉见状,道。

李暮道:

“不是不相信您,只是我觉得这个研究项目的难度不算大,可以找一些新人来负责,也好锻炼锻炼他们。”

“没错,我记得咱们所里有不少的好苗子,比如王玹和倪广南几个就很不错。”一旁的吴有望道。

他和李暮都了解王绶觉。

直接说,后者肯定要嘴硬,说自己能顶住。

所以便从培养新人入手,堵住他后面的话。

王绶觉却还有些不放心,道:

“他们是有些天赋,能力也不算差,不过单独负责一个软件的开发,还是太早了些。”

“总要锻炼锻炼才能成长,你看现在杨天形他们几个就是最好的例子。”吴有望道。

闻言,王绶觉想了想,觉得确实有几分道理。

他也看出了李暮和吴有望不想让他参与进去的意思。

所以没再多说什么。

反正他是副所长。

接着由头去项目组看一看,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随后。

敲定了计划。

吴有望很快让人叫来王玹和倪广南。

看到他们。

李暮颇为满意。

他之所以放心将任务交给两人。

除开锻炼培养新研究员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听到了他们的名字。

王玹,未来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倪广南,计算机专家、工程院院士。

虽说这都是未来的成就。

但至少可以确认,两人都是可造之材。

只不过,在听到他说要将eDa的开发任务交给他们时。

王玹和倪广南都有些许的不安,道:

“李顾问,我们来负责,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其实让周组长、苏组长他们负责更好,我们才刚刚调过来不久,还需要学习。”

“我们不是怕苦怕难,就是担心耽误了研究的进度。”

两人满脸都写着纠结。

负责项目。

他们打心底儿一百个愿意。

可两人一个才来2个月,一个才来1个月。

在过来之前,王玹在京大数学力学系担任助教,而倪广南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计算机。

虽说跟着周溪令等人学习了不少软件工程方面的前沿知识。

但简单的研究可以,负责一个项目,就有些力有未逮了。

“我看你们很合适,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别人想要还没有呢。”一旁的吴有望道。

闻言,王玹和倪广南脸上闪过犹豫之色。

机会确实难得。

可他们也清楚自己的能力。

负责一个软件的项目开发,还有些为时过早。

见状,李暮道:

“难道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了吗?”

“既然吴所长推荐了你们,就证明你们有这个能力。

“当然,我不强求你们一定要到答应。只是希望你们明白,不要妄自菲薄,要大胆地面对困难。”

他说完这番话后。

王玹和倪广南原本犹豫不决的表情,立刻坚定了下来,道:

“李顾问,您说得对,我们干!”

“这才对嘛。”李暮含笑点头。

旋即,他便拉着两人到一旁坐下,讨论eDa的开发问题。

不过首先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怎么开发。

而是要先将用于提供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写出来。

集成开发环境,也叫IDe。

一般包括由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等工具。

并且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和调试功能等一体化开发软件服务套。

“不过也不是一定要使用IDe来开发eDa,你们还可以用文本编辑器和命令行工具先研究着。”李暮最后道。

IDe并非是必备的东西。

只是它确实能够显著提高开发效率。

特别是在处理大型、复杂的项目时,发挥作用会更大。

王玹和倪广南闻言,道:

“李顾问,您不用说了,我们要研发这个IDe!”

既然做了决定。

他们就在心底发誓,发誓无论如何都要做到最好。

怎么可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

“好,那我们就先从IDe开始。”李暮含笑点头。

要是两人选择了轻松的,他虽然也不会说什么,但心底肯定还是要打个差评的。

好在结果并没有发生意外。

能在后世称为著名学者的王玹和倪广南,还是有相当坚韧的刻苦研究精神的。

……

2个小时后。

在李暮的指导下。

王玹和倪广南勉强摸到了IDe的门槛。

开发一个集成开发环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比如编程语言、编译器、图形用户界面等。

这些对于刚刚接触软件开发不久的两人,都有着相当高的难度。

好在无论是李暮,还是吴有望和王绶觉,都愿意给他们时间。

毕竟要培养,总是要有点耐心。

否则直接让他们照着李暮写得方案照做就完事了,根本用不着这么麻烦。

在李暮送王玹和倪广南在离开时。

他们坚声道:

“李顾问,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如果一开始他们还有些忐忑,担心自己难当重任。

但在听完了李暮对eDa和IDe的框架和算法深入地分析之后。

他们此时已然充满信心。

要是再做不出点成绩。

都愧对自己研究员的身份。

“好好干,我看好你们。”李暮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勉励道。

得到他鼓励的王玹和倪广南浑身一震,重重地点了点头,旋即大踏步地离开。

……

紧接着,在初步解决了eDa的问题后。

李暮又跟王绶觉和吴有望聊起开发04型个人计算机的事情。

集成度地提升。

带来的不仅是运算速度的增加。

同样也意味着个人计算机能够实现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了起来。

最简单直接的,就是用户图形界面与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升级。

类macintosh和windows的图形界面开发成为可能,鼠标操作、窗口多任务和图标化交互,也将陆续实现。

做到这一步。

距离互联网时代,就只差一个网络!

“或许再过上三四年,京都的所有研究所,就能局域网里就能打《虹色警戒》了。”李暮想道。

网络的建设这个没办法,只能依靠时间去解决。

但搭建局域网,却没有太大的问题。

等覆盖京都之后,还真可以搞这么一个游戏活动。

不对,科学家的事情不能叫做放松,叫做试验更合适。

听完李暮的介绍。

王绶觉和吴有望对这个04型个人计算机也充满着好奇,恨不得马上看到成功那一天。

但紧接着。

他们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道:

“这个04型个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怕是有点儿高吧?”

“应该能超过6000w次每秒。”李暮想了想,道。

集成度提升了2倍还多,达到这个性能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而且若不是没打算一味地追求运算速度。

突破8000w也不是没有可能。

吴有望和王绶觉倒吸一口凉气。

饶是他们早有准备,听到这个答案还是不免有些震惊。

又是成倍地提升!

“那成本呢,你觉得大概要多少?”吴有望继续问道。

李暮道:

“10w左右吧,制造工艺成熟了之后应该还能再降。”

“只是10w?我还以为能够降得更低一些呢。”吴有望有些遗憾道。

从03型个人计算机开始。

制造计算机的成本就已经降低到了10几w。

他本来以为这次怎么着也能降到个位数。

李暮解释道:

“如果只是单单提升运算速度的话,那么确实可以降得更低,五六万就能搞一台。”

“不过这次的个人计算机,我要加入很多新功能。”

“而这些功能,将会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说完之后。

吴有望和王绶觉当即恍然大悟。

他们就说嘛。

集成度提升了这么多,价格没道理只降低一点点。

“在研究方面,我们都听你的。”吴有望微微颔首,旋即又道:

“不过运算速度达到5000w次每秒的04型个人计算机,是不是不太好卖啊?”

其实3000w次每秒的3代个人计算机也挺难卖的。

毕竟就技术来说。

要是老大哥和m帝拿去之后,能够消化,做巨型机至少也能突破1亿次每秒。

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现在夏国根本不敢卖03型个人计算机。

这也就导致了02型计算机一直无法大量出口。

“这还不好办吗,让计算技术研究所去研究专门用来售卖的系列计算机不就行了,有什么技术困难可以来找我。”李暮笑道。

这事在他看来没什么难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技术保密的问题。

闻言,吴有望点了点头,道:

“是个好办法,不过恐怕得要您亲自出面才行。”

“这是为什么?”李暮愣了愣。

吴有望摊了摊手,道:

“我怕严所长跟我急眼。”

“你别忘了,他们是计算技术研究所。”

“平时被我们压一头也就罢了,毕竟确实技不如人,咱们上门‘挑衅’,有点说不过去吧。”

听到吴有望的话。

李暮沉默了片刻,想想确实有道理。

虽说他只需要跟上面汇报就行。

但没必要在这种地方得罪人。

他沉吟片刻。

然后道:

“那就联合研究吧。”

大家一起搞,都不伤面子。

……

天色渐暗。

李暮坐着车,离开半导体研究所。

一路上。

能看到穿着工厂发的厚棉衣,脸上带着笑容的人们从道路上走过。

这幅场景,在往年是不多见的。

毕竟就业岗位就这么多,不可能人人都能进厂。

可经过两年多的“工厂大建设”。

京都这片地区,凡是条件没问题的,基本都能进到厂里工作。

这也就极大地加快了他们的经济建设。

最直接的表现。

就是去供销社和百货大楼买东西的人变多了。

街道上满是手里领着大包小包东西的人,顽皮的孩童跟在大任们的身边打闹,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

“还有10天就过年了吧?”李暮忽然反应过来道。

想到这里。

他当即让关建民调转车头。

……

大杂院里。

以李暮的家为中心。

街坊邻居们齐聚一堂。

但他们可不是在闲聊。

而是在帮助从京影厂来的领导,收集关于李暮的事迹。

说起这个。

钟大爷是最为兴奋的。

他挥舞着手,用中气十足的声音道:

“打从小从暮住进咱们大杂院的那天开始,我就看出他是个读书的料。”

“领导您是不知道啊,他天天手上的书就没离开手过。”

“当时咱们院里还有人说他是书呆子,可我不一样,我知道他那是心怀大志……”

听着钟大爷的讲述。

京影厂的厂长田坊示意一旁的刘师隆和刘娴两人将这些话都记下来。

不过就在此时。

一道声音忽然响起,道:

“钟大爷,您这话说得可不对,哪有人说过李暮是书呆子。”

众人扭头看去,瞬间乐了起来。

说着话的人,正是当初因为李暮家用空气炸锅炸东西,没有给他们占到便宜就心怀不满,老是找茬的孙大妈。

不过后面见到李暮的名气越来越响。

而且李军还当了厂主任,加上院子里还有钟大爷照顾着后,她也就没敢再找过麻烦。

毕竟不被找麻烦,他们都要烧高香了。

钟大爷没有说话。

说没说过,大杂院里的众人谁心里头还没点数吗。

不过他这会儿从高兴中回过神来。

也觉得刚刚说的话有些问题。

万一因为这件事,影响到李暮在全国人民眼中的形象,那他恐怕以后都没脸见李暮了。

见到钟大爷没说话,孙大妈又看向李奶奶,道:

“李奶奶,您说是不是?小暮怎么可能是书呆子呢,这个说法要是传出去,多不好听。”

听到这话。

本来还因为田坊等人的到访而高兴不已的李奶奶,脸色立刻就变得不好看了起来。

要是按他的性子。

怎么着都不可能轻易放过孙大妈,肯定要抓住机会损上对方半天。

不过一想到可能会对她的大孙子有不好的影响,她就浑身都泄了气。

和李暮比起来,她出不出气,根本不重要。

想到这里,李奶奶便准备开口替孙大妈说话。

但就在这时。

一旁的刘师隆忽然笑道:

“我觉得这一点其实很不错,天才嘛,就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在外人看来,曾经的李顾问或许是一个‘书呆子’。”

“但现在看来,正是因为有着这段不为人知的刻苦时光,才造就了今天的李暮顾问,今天的人民科学家!”

他的话让田坊的目光都不由一亮。

这么写的话,肯定要比李暮从小便“天赋异禀”“闻名乡里”的说法更真实,也更让人感兴趣。

“刘老师您说得很对,不过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尊重实际,不能随意地曲解。”一旁的刘娴小声提醒道。

他们现在在筹备的这本关于李暮的电影剧本。

可是得到文化委员会的领导亲自过问,要求他们务必求真求实,不能对李暮的形象产生半点损害。

按照刘师隆的说法固然更有戏剧性。

但显然容易遭到人的误会。

“有道理……”刘师隆点了点头,也没有生气。

他的想法确实不对。

这次拍摄的《李暮传奇》,既是电影,更是上面给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