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一念通则天地宽(1 / 1)

一念通则天地宽

一念通则天地宽

来到实验室门口。

李暮还没有进去,便迎面撞上了出来的黄新华。

他问好道:“黄教授,早啊!”

“早啊。”黄新华微微笑了笑,然后道:“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过来问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制情况的吧?”

他这边的研究,主要是在集成电路上,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即便李暮这边突然给他分派了个CMOS图像传感器的任务,也没有多少压力。

“没错,您这边进展怎么样了?”李暮点了点头,问道。

没有CMOS图像传感器,半导体照相机的研制便很难继续下去,拓展摄影器材市场更是无从谈起。

“放心吧,有CMOS工艺的基础在,再加上你的方案,研制CMOS传感器进行得很顺利。”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像敏单元阵列、行驱动器、列驱动器、时序控制逻辑等组件的制作,马上要进入调试阶段。”

“虽然想要做出满足你要求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还有不少的困难,但给我一点时间,没有问题。”

他的话让李暮原来有些担忧的心放了下来。

对黄新华的能力,他还是相当信任的,在CMOS技术上,自己现在不靠后世的资料的话,都未必有对方的水平高。

“那就拜托黄教授了,您做出来的时候记得通知我一声,我来观摩观摩。”李暮道。

说完,他又继续和黄新华交流起CMOS图像处理器一些设计上的理念。

新颖的观点和设计方法,让后者连连惊叹,直叹受益匪浅。

……

中午,吃过饭后。

李暮原本想骑车前往原子能动力研究所,奈何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雪,只能坐着关建民开的车前往。

一边开车,后者一边忍不住唠叨,让他要多注意身体,不能继续高强度研究。

听得李暮苦笑不已,受不住唠叨,只好应和几句,后者才放下心来。

……

到了原子能动力研究所,通过警卫的检查。

李暮下了车,对着似是还不放心准备唠叨两句的关建民摆了摆手,旋即走向墙皮有些斑驳的实验大楼。

原子能动力研究所研究的虽然是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但是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也不是他们一个困难,大家都是这个样子。

“或许有机会可以考虑考虑和张国英说说捐上两栋楼。”李暮心中想道。

他的银行账户里还躺着一大笔钱,正好没地花出去。

“不过比起实验大楼,他们恐怕更需要的是实验设备吧。”李暮微微叹气。

自己虽然有点钱,但那些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可不是普通的昂贵两个字可以形容的,每一台都是天价,关键还很难买到。

一边想着,他一边走上楼梯,来到磁流体推进器研制组。

实验室内,张国英正带领着所里的研究人员,继续着关于超导磁体的实验,看情况进展得还算比较顺利。

察觉李暮进来,张国英先是继续完成了手中的实验后,才擦了擦额头的汗过来,赞叹道:

“李顾问,您可真是慧眼如炬,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超导磁体的研制十分顺利,只需要继续实验下去,离成功便不远了!”

“好,那我们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完成磁流体推进器的研制。”李暮说完这句话,正准备立刻继续进行实验,忽然发现张国英似是面有难色。

他皱了皱眉,问道:“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也不能说是问题。”张国英纠结了一番,然后才道:“只是超导磁体、液氦和液氮这几种关键材料,造价实在太高了!”

这个回答让李暮一愣,旋即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

……

一直忙到晚上,李暮才在张国英的提醒下,来到饭堂先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

打完饭菜,他一边风卷残云地干饭,一边思考着白天张国英的话。

技术上,磁流体推进去确实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造价昂贵,有时候比技术问题还要难解决。

虽然上面肯定会不予余力地继续支持他们研究下去,但如果成本太高的话,就有点不太值得了。

“磁流体推进器肯定还是要搞的,不过量产肯定是不行了,还要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收回一些成本。”李暮心中想道。

紧接着,他便想到利用超导磁体去进行产品生产,补贴研究磁流体推进器的巨额投入。

超导磁体,也是保持磁性的超导体。

不仅是磁流体推进器,在医疗、电力输送、电子器件、冷却技术等方面,这种超导体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比如电子器件,进一步研发超导集成电路,用于高性能计算、量子计算等需要极高效率的领域。

当然,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想要实现相当困难,但提前研究也无妨,总之是高精尖产品,不愁卖不出去。

“还是先搞点能研发出来的,赚点钱,否则以后恐怕连研发的经费都有问题。”李暮心中暗道。

这话虽是夸张,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万一财政紧张,上面虽然不会削减他主持项目的研发经费,但肯定会削减其他单位的。

要真成这样,那罪过可就大了。

先搁置超导集成电路的想法,李暮继续通过聊天页面检索目前能够实现的超导体应用。

很快,他便找到了一项相当不错的技术——核磁共振成像。

46年开始,瑞仕的Felix Bloch和M帝的Edward Mills Purcell两位科学家便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并以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却直到73年才出现。

临床应用又花费了4年的时间,在77年第一台磁共振成像仪才被投入使用。

作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磁共振成像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等领域,极大地推动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审计学的迅速发展。

李暮虽然没有兴趣在医学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但这并不妨碍他顺手搞出新型设备,提升提升国内的医疗水平。不过也不是没有问题,磁共振成像仪的价格也有点夸张,第一台商用的磁共振成像仪价格达到了3000万M刀。

当然,真正的造价肯定没有这么贵,贵得是技术。

但即便如此,研究投入恐怕也是以千万M刀为单位,需要认真地考察一下市场才行。

造的出来不够,还要卖得出去。

就在李暮思考得正认真的时候,早已经吃完饭的张国英轻轻地推了推他的肩膀,道:“李顾问,要不您今天早点回去休息吧。”

“反正再过一会儿,我估计郭院长的电话也该打来了。”

“好吧,张所长,那您带着团队继续研究,造价的问题,我会向郭院长亲自解释。”李暮想了想,点头道。

闻言,张国英刚想说些什么,他已大步流星地离开。

……

和张国英告辞过后,李暮看了看时间,才7点不到,便骑着自行车来到国科院的门口。

郭默忙绿了一天,正准备打电话去问问李暮的情况,便听到门口传来两声“咚咚~”的敲门声。

抬头看去,惊讶道:“咦~奇了怪了,今天你竟然没在实验室忙着研究?”

话刚说完,他便瞧见李暮的面色严肃。

“怎么了这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郭默见状面色一肃,连忙走上来问道。

“谢谢领导关心,我没有遇到困难。”

“但我犯了一个大错误,错估了超导磁体、液氦和液氮的成本。”

“现在磁流体推进器的造价,已经高到几千万,这样的付出,而我们的收获实在不成正比。”

“嗐,我当是什么事呢,原来是这个。”郭默闻言笑了笑,道:“你以为上面不知道磁流体推进器花的钱多?”

“但花得钱再多,也比不上它的战略意义重要。”

“就像是M帝的伊桑·艾伦级战略核潜艇,造价高达几亿M刀都不止,但它的威慑意义是要高于这个价值的。”

“磁流体推进器也是一样的,有了它,我们国家在海战中,才会有更高的威慑力,让他们不敢轻易进犯。”

他当即拿出昨晚写出的对超导体的应用计划书,道:

“话是这么说,但是说到底还是我错估了成本,我必须要为其负责。”

“这是我写的一份计划书,里面是关于超导体的应用想法。

“我打算研发一款医疗设备,如果能成功,售卖价格能上千万M刀,足够收回磁流体推进器的研发成本。

“不过需要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专业的实验室。”

要研发磁共振成像仪,仅仅靠他手头的研究资源肯定不行,必须要郭默点头支持。

闻言,郭默愣了愣,想都没想便道:“好啊,当然可以,只要你想研究,我们肯定支持。”

“不过你怎么忽然想到研发医疗设备了,之前也没有涉及过这个医学领域啊?”

他相信李暮肯定不会随随便便地开口,既然提出来绝对是有把握的。

但是他相信不够,还要有个理由去说服其他人。

“医学领域我当然了解得不多,但我对材料领域熟啊。”李暮微微一笑,继续道:“其实这个磁共振成像仪涉及的医疗知识并不多,关键是超导体技术。”

“这个技术恰好和我们的超导磁体有很大的关联,后续深入研究突破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利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在很多领域获益,比如电力运输,通过零电阻减少电能损失,提高输电效率,又比如冷却技术,满足大型计算机、原子能反应堆等设备需要的高散热需求。”

“当然,目前具有很高可行性的,还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郭默听着李暮的话,本来抬起手喝茶的动作僵在半空。

直到李暮说完,喊了他两声,他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放下搪瓷杯,惊喜的连语速都快乐不少:

“这样,你马上起草一份计划书,不仅是磁共振成像仪,把所有关于超导体技术的应用领域,都写上去。”

“这下不仅成本的问题可以解决,还能为我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集团现在有人有地方,缺的就是方向,只要你能拿出来方案,全都可以马上进行研发!”

他的脸上满是欣喜,显然仅从急迫的想开发产品赚钱就能说明,他并不是不心疼磁流体推进器的巨大造价,只是在李暮面前不好表现出来。

看着郭默的反应,李暮心中对赚钱的念头更加迫切。

半导体集团规模巨大,一个两个的产品,根本满足不了整个团队的研究人员。

他需要更多的产品,去填补空缺。

想到这里,又和郭默了解了一下技术团队下次内部会议的时间后,李暮便立刻返回家中。

他把自己关到书房,深吸了一口气,没有着急,先整理目前的研究计划:

CAD、CAM、CAT等软件的研发目前情况依旧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

轻量化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研制目前还在筹备,软件系统的小组也刚刚成立,需要稍微多增加一些关注,不过有王绶觉盯着,也不必过多担心。

磁流体推进器的研制,工业化量产肯定是不可能了,但成功没什么问题,目前用不着太担心。

相对需要注意的是半导体照相机那边,目前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制还算是顺利,但后续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

比如镜头、处理器、存储器插槽等核心部件的研究。

虽然在研制分布式投影光刻机的时候,他们的镜头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光刻机镜头和相机镜头还是有不小分别的。

前者更侧重高精度和复杂度,而后者要求高成像和光学性能。

这些都需要时间去突破。

“原来打算一个个搞过去,现在看来,完全可以先把摊子铺开,然后一起搞嘛。”李暮心中暗暗想道。

一念通则天地宽。

他的思维更加开阔了起来。

不止是CMOS图像传感器,CCD图像传感器也能加入研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