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他只管写,又不用背(1 / 1)

他只管写,又不用背

他只管写,又不用背

“我也赞同,这份编写的材料,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说,几乎无可挑剔。”谢顶教授同样开口道。

不过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但这些专业书有足足12本,会不会太多了些?”

“没事,区区12本而已,我还准备再写两本呢。”李暮笑了笑道。

要通过四年或五年的本科学习,便具备软件研发的能力哪有那么简单,12本书也就入个门而已。

反正是抄,他打算再多抄几本。

他只管写,又不用背,担心什么。

……

开完会后,李暮便离开文教部。

大方向他已经弄好了,编撰的事情交给黄坤他们商量着来就行。

至于亲手把12本书写完这种事,虽然可以,但没必要。

离开后,想了想,他让关建民开着车来到雷达研究所这边。

因为地方在郊外,所以透过车窗,能看到结了冰的河,搞得他都突然想效仿一下上级领导来个冬泳。

不等他做出决定,车子很快在雷达研究所的大门前停下。

经过警卫的盘查后,进到里面。

他先前往半导体研究所派过来的几位教授所在的实验室,看了看进度。

距离波门电路、单边待滤波器、主波束杂波抑制电路和检测滤波器这几个组件的半导体优化升级,基本已经进行得差不多。

接下来,就是通过计算机仿真平台进行测试。

不过这部分,基本用不着李暮插手,至此他们应雷达研究所相邀,前来协助研究的任务基本完成。

不过他转悠了两趟后,找到在办公室小憩片刻的彭时录,道:“我觉得吧,我们这个多普勒雷达的结构,还可以优化一下。”

“优化,怎么优化?”彭时录正准备前往实验室,被李暮拉下来,有些疑惑。

毕竟李暮虽然时常过来,但基本都是看一眼就走,很少会找他。

李暮道:“难道你不觉得,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系统和频率跟踪器这几个关键部分的组成,已经有一点点落后了吗?”

“落后?怎么可能,M帝和老大哥都是这么研究的。”彭时录惊讶道。

虽然老大哥撤走了很多资料,但是一些基础的东西,还是被留了下来的。

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多普勒雷达,都是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落后的可能。

李暮微微一笑道:

“我不是说落后M帝和老大哥,我是说落后于我们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了。”

“以我们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对多普勒雷达进行升级。”

“比如,依靠超算,将这几个关键部分的组成,优化升级为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雷达产品生成子系统和主用户中断子系统。”

他说完后,彭时录抬起水杯喝水的动作停在了半空,就连里面的水不小心洒了出来都没注意到。

“这是你早就有的想法?”彭时录难以置信道。

连名字都有了,肯定不可能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

“是早就有的,不过当时还不完善。”

“计算机的存在,本来便能够简化和加速原本很多繁琐的流程。”

“自动化制导系统如此,多普勒雷达也一样。”

“好,好,我这就去叫人过来开会!”彭时录得到确认,兴奋得险些直接跳起来。

要做就要做最好,谁喜欢跟着别人屁股后边吃灰啊。

话音刚落,他的人变已经窜了出去,一点所长的体面都顾不上了。

想要喊住他的李暮张了张口,已经不见人影,只能作罢。

……其实他还真是一拍脑袋想到的。

主要是刚刚溜达,看到雷达研究所里的设备,确实有点过于简陋了。

他钦佩这些先辈们在这种艰难刻苦下为祖国科研事业所做的奉献,所以不能视而不见。

仅仅是几样组价的半导体化,雷达的性能虽然可以得到大幅提升,但这还不够。

……

没过多久,彭时录便在会议室召集全了雷达研究所的所有成员,然后回到办公室。

看着表面上坐在沙发上闭目沉思,实则在疯狂翻找资料的李暮,他开口道:“李顾问,我们走吧,大家都等着呢。”

“好!”李暮缓缓睁开眼睛,道。

……

雷达研究所,会议室内。

一众专家和教授坐在座位上,各自小声地交谈着。

直到李暮的身影跟着彭时录出现在门口,里面嘈杂的讨论声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他的身上,满是炙热。

如果李暮一来便提出优化升级多普勒雷达的关键结构,即便是钱五师的底子,他们也不会相信半分。

但现在有计算机仿真平台的成功先例在前,距离波门电路、单边带滤波器等组件的半导体化也即将完成。

这一桩桩一件件,完全证明了李暮的能力。

也让他们,满是期待。

……

李暮站在台上,对着彭时录轻轻点点头,刚刚一会儿的功夫,他差不多已经组织好了接下来要说的话。

后者立刻道:“诸位,这次开会的原因想必大家也知道了,我就不多废话,有请李顾问为我们讲解一番新型多普勒雷达的设计结构。”

话音刚落,下面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彭时录说完后,便立刻将话筒交给李暮,自己飞快退到一旁。

李暮道:“不敢说是新型,不过是运用计算机,对旧有的结构进行一番优化和升级罢了。”

这句话让下面不禁轻轻响起了一阵笑声。

和李暮认识得久了,众人也知道了他这个说话不喜欢说太满的性格。

“李顾问,您就别谦虚了,快说吧,我们可都想听听您的想法呢?”下面的副所长蒋南英笑着道。

其他人也纷纷开口附和。

“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升级后的关键部分,分别是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雷达产品生产子系统和主用户终端子系统。”“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负责产生和发射射频脉冲,接收目标物对这些脉冲的散射能量,并通过数字化形成基本数据。”

“雷达产品生产子系统,是雷达的控制中心,通过从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采集所得数字化的基本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各种产品,然后再传输给主用户中断子系统……”

……

他先将后世发展完善的多普勒雷达介绍了一遍,然后又详细地阐述了一番实现的可能性。

以现在超算的算力,足以实现这个课题的初期研发。

听完过后,会议室内又响起了一片掌声。

彭时录道:“既然李顾问有这么完善的想法,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我也觉得可行,我们之前还是太小看了我们国家计算机水平的进步,运用超算的优势,多普勒雷达的优化升级,有很高的的可行性!”蒋南英跟着开口道。

其余众专家教授也纷纷开口附和赞同。

见状,彭时录当即从位置上站起,宣布道:

“好,那就这么决定了,即日起成立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雷达产品生产子系统和主用户终端子系统。”

“余兴国同志、张海事同志、李华民同志,将担任三个小组的组长,主持各组研发事宜。”

“而李暮同志,作为总顾问,全程指导研究的进行,大家有没有异议?”

“没有。”众人纷纷点头,没有任何迟疑,恨不得立刻便开始研究工作。

不过这显然有点不现实。

三个雷达子系统的研究同样属于软件设计的范畴,还涉及到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应用。

要把项目真正地立起来,需要半导体研究所那边派人过来帮忙才行。

“李顾问,这样吧,您看可不可以让我们的研究小组入驻到半导体研究所进行研究。”

“您也知道,现在我们所里还是只有一台01型计算机,算力和超算相比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与其日后来回跑,不如我们过去?”

“也好,那您向上面打个申请,我回去和吴所长说一声,先做好准备。”李暮想了想,答应下来。

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半导体研究所里的新实验楼已经建设完毕,腾出几间实验室给雷达研究所这边用完全可以。

随后,他又和彭时录商量了一下后续联合研究的细节,才下楼离开。

……

回到半导体研究所。

先找吴有望说了说和雷达研究所联合研究的事,李暮又前往四个软件设计组,查看了一下CAD、CAM等计算机辅助软件的研发进度。

不出意外,毫无意外。

即便有着他给出的方案指导,想要完成这四项软件设计,同样是件不小的工程,稳中有进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状态。

鼓励了一番认真工作的研究人员们后,李暮又去找到杜飞几人。

……

托新的实验楼建成的的福,如今他们也换到了新的实验室。

他进来的时候,杜飞以及其他两个助理研究员正在顾教授和莫教授地带领下,进行着电磁炉屏蔽层材料的测试。

不过看着他们严肃的表情,显然是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没过多久,杜飞便抬起头,对着顾教授和莫教授道:“不行,虽然屏蔽辐射的效果好了不少,但时间久了还是会有泄露的风险。”

“看来我们的实验还有没考虑到的漏洞。”顾教授和莫教授微微摇了摇头。

杜飞三人也是暗自反思,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也有可能是我方案有问题呢。”李暮开口打断众人的沉默。

这时,屋里的众人才注意到已经在门口站了有一会儿的他。

杜飞道:“怎么可能是李顾问您的方案有问题!”

“是啊,李顾问的方案详备且有理有据,达不到要求,恐怕是因为我们有疏漏之处。”顾教授跟着开口道。

其余几人也跟着点头赞同。

李暮闻言无奈一笑,道:“好了好了,不说这个,先让我来看看吧。”

说着,他便走上前,查看其金属导电衬料的各项数据。

他给出的方案中,金属导电衬料的选择建议是铜和铝。

这两种都是比较广泛应用的电磁屏蔽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有效地反射高频电磁波,从而减少电磁波的泄露和干扰。

为了降低成本,顾教授和莫教授选择用铝作为原材料。

铝在具备良好导电性的同时,还具有轻量化的特点,在后世也常用于电子设备的外壳和屏蔽层。

李暮盯着实验数据看了许久之后,大概明白了效果没那么理想的原因。

顾教授和莫教授几人确实完全按照他的方案进行的设计和实验,但以现在的工艺水平,其实达不到他预计的效果。

金属导电衬料虽然是在61年便被发明出来,但是直到70年代,M帝才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彻底解决电磁炉辐射的问题。

想到这里,他当即道:“确实是我考虑不周,这个工艺流程想要做出合格的金属导电衬料有不小的难度。”

“我给你们一个新的工艺流程方案。”

“这个方案有5个步骤,提供金属板材、形成光阻层、蚀刻处理、形成第二光阻层和第二蚀刻部分、完成屏蔽层。”

……

李暮没有掩饰自己的失误,直接承认,然后很快拿出新的方案。

顾教授和莫教授几人闻言,除了微微有些惊讶之外,也没有觉得这个问题有什么大不了的。

科学实验,其实走错路才是常态,像李暮这样一次都不出错的,才有点奇怪。

更何况这还根本算不上什么出错,只不过是李暮高估了目前的工艺水平而已。

给出了新的工业流程之后,李暮跟着众人进行实验,

即便全程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他还是一直待到晚上才离开。

书房内,他坐在座位上,反思今天的错误。

虽然这点小疏忽微不足道,但还是要尽量避免才行。

外汇创收现在是有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不能松懈。

大量的研究,都需要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进行支持,现在国内造不出来,只能从国外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