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能让国家提前20年崛起吗?(1 / 1)

能让国家提前20年崛起吗?

能让国家提前20年崛起吗?

磁带录音机的研制进度十分之快,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关卡,花费的时间大都是在零部件的制作上。

仅仅用了一天一夜的,磁带录音机就做出了样品。

然后李暮便让关建民去请一机部的人过来,他自己则是带着东西找到吴有望和王绶觉。

两人看到他过来,高度重视,立刻召开了会议。

等到一机部和外贸委员会的人过来,李暮便想着众人开始介绍磁带录音机的功能:“这种录音机以硬磁性材料为载体,利用磁性材料的剩磁特向将声音信号记录在这盘小小的磁带上。”

“可以说,这一盘磁带,就是一个存储声音的容器。”

“接下来我为大家演示一下。”

按下录音机,李暮说了一段30秒的录音,然后播放出来。

听到磁带录音机里清晰的声音,会议室内的众人满是震惊。

尤其是外贸委员会的徐明新,激动得都站了起来,道:“好,好啊,李暮同志,你这个磁带录音机,有很高的的经济价值啊!”

“确实,无论是技术还是设计,恐怕在世界上都相当领先。”一机部的梁秘书也站了起来鼓掌道。

不过他说完又道:“就是不知道,成本怎么样?”

磁带录音机的价格看着就不便宜,如果太贵的话,想要生产销售往国外也是件难事,毕竟市场无法预料。

“成本在30块左右,不过卖机器并不是最大的收入,磁带才是。”李暮从录音机中取出磁带,然后继续道:

“一盘磁带的成本只有1毛不到,我们完全可以卖出1块甚至2块的高价。”

“这么贵,会有人买吗?”吴有望忍不住问道。

翻了几十倍的利润,简直骇人!李暮笑道:“当然会有人买,这个价格比起M帝那边的唱片要便宜很多,音质还不错,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我赞同,我们外贸委员会最近一段时间仔细地了解了一番国外的市场,磁带录音机绝对会有不错的市场。”徐明新第一个赞同道。

梁秘书也道:“成本不高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我回去就和领导汇报这事。”

……

一机部和外贸委员会的动作都很快。

上午开的会,下午两边就各自来人。

李暮先见的是从香江那边归来的爱国港商,何振华。

看见他后,对方立刻上前热情地握手:“李先生,久仰大名啊,久仰大名!”

“你听说过我?”李暮有些莫名其妙。

何振华笑道:“哪能不认识,您做出的空气炸锅,就是由我们经手销售往O洲的。”

“家父还经常提起您,说有机会一定要过来见一面呢。”

……

两人寒暄了一会儿,李暮便直入主题,拿出磁带录音机。

听完介绍后,何振华当即断定:“李先生,这个磁带录音机一定能在O洲,乃至M帝等国家大卖!”

“我可以现在就可以签下5万部磁带录音机和50万磁带的订单,您看如何?”

“小何先生眼光不错啊!”李暮感慨一句,不愧是能在大婴和夏国之间左右逢源的商人,眼光、魄力都无可挑剔。

他又问道:“不过这个价格呢?您打算定多少?”

这个问题问得何振华愣了愣,在他的印象中,夏国的科学家们向来是耻于谈利的。

想了想,道:“我预计每部磁带录音机的单价应该能在18镑左右,磁带的单价则是25便士。”

这个价格并没有掺水,和夏国合作是他父亲定下的方针,就是亏一点他们都能接受。

更别提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

“价格还算合适,看来你们是抱着诚意来的。”李暮看了边上的徐明新一眼,又道:“那这样,利润分配就六四开如何?”

“六四开?”何振华愣了愣,之前的空气炸锅,夏国是直接卖给他们,利润都是固定的。

没想到这回竟然直接要纯利润。

他有些迟疑道:“李先生,伱们只用生产,我们则要负责运输和销售,这两个环节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

“六四开的的话,稍有不慎我们恐怕就会赔本。”

虽然有父亲定下的方针,但何振华不会一味的遵循。

退让太多的话,难保后面夏国这边不会得寸进尺。

“那就七三。”李暮观察着何振华的发言,发现他确实没说谎,便又调低了一些分成比例。

“好,就七三。”何振华一咬牙,直接答应下来。

这个分成虽然还是有一定的风险,不过却值得去冒。

和夏国的合作是一件长久的战略,越到后面他们的回报就会越多。

商谈完销售的事后,何振华又提出要请李暮吃一顿饭。

但李暮还要见一机部那边的人,只能婉拒,表示改日再约。

等何振华一走,徐明新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赞道:“李暮,你可真有一手,这个小何先生可不好对付。”

“领导那边本来给我的任务是一成半就行,没想到你竟然生生地把利润提高了一倍。”

“只是一倍而已,我要是坚持4成,其实他也会同意。”李暮淡淡笑道。

闻言,徐明新稍稍有些奇怪,道:“这是为什么,虽然他们是爱国商人,但到底还是商人,总不能赔本和我们做生意吧?”

“哈哈,徐主任,您这个想法恐怕得变一变了。”李暮哈哈笑道:“我们不断地拿出新产品,而且技术在世界上领先许多。”

“这也就意味着,国外的人想要买,就只能从我们这里采购。”

“那个小何先生是个聪明人,知道我们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产品,无论是出于政事上的考量,还是经济上的判断,多不会和我们交恶。”

听到这里,徐明新顿时恍然大悟。

……

随后,李暮又和一机部来到的梁秘书见了一面。

磁带录音机和磁带的生产,依靠旧有的收音机生产线肯定无法满足,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建厂。

一机部那边对此早有准备,已经定好了厂址,不日就会开工。

随后李暮又将磁带存储器小组的两个研究生都给了一机部那边,由他们负责后续的工厂生产线建设问题。

销售的问题解决,李暮没了事情,就回家先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他哪都没跑,在家忙着学习。

因为,又要到期末考试了!虽然因为脑力的大幅提高,现在他的水平完全足够应付大二的学业考试。

不过吸取上次的教训,他还是打算提早准备。

……

大杂院里的榕树下,李暮抱着一本书选修课的教科书闲读,不时看两眼边上开心玩耍的李岚和李瑜。

两个小丫头天天吃肉,小脸圆嘟嘟的,趴在地上数蚂蚁的样子,更有几分娇憨可爱。看着看着,他忽然想道:“如今都七岁了,是不是该送去上学了。”

正玩得开心的李岚和李瑜忽然后背一阵凉飕飕的,入夏的天气,有一种回到冬天的感觉。

“哥哥~一起来玩嘛。”两人扭过头,狐疑地看了看周围,什么都没发现,倒是看到了李暮在盯着他们,迈着小短腿过来拉他。

“算了,学习这事也急不得。”李暮看着两人可爱的模样,暗道。

……

香江,何家。

凯文再一次来到这座别墅,然而这一次,他身上穿着的已经不是中档的衬衫西装,而是从F国高价定制的西服。

他的气质也不再唯唯诺诺,充满了成功人士的自信。

见到何先生后,他伸出手,热情道:“好久不见,亲爱的何。”

“好久不见,凯文先生变化很大啊!”看着他的样子,何先生微微一笑。

空气炸锅在O洲现在被泰骨集团垄断,卖出了近乎是他们成本价两倍的天价,让凯文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都是多亏了和何先生您的合作,我一直牢记您的恩情。”凯文道。

何先生闻言哈哈笑道:“互惠互利罢了,谈不上恩情,凯文先生言重了。”

“好了,我也不多说废话,我找您来,是有一项新的产品,想给你销售。”

说完,他示意了旁边的管家一眼,后者立刻拿出磁带录音机的样机。

简单的介绍后,凯文眼中立刻异彩连连,道:“这个磁带录音机,还有磁带,您打算怎么卖?。”

“磁带录音机单价20镑,磁带30便士。”何先生淡淡道。

“这不可能,太贵了!”凯文一听就连连摇头,之前在何先生这里吃过亏,他回去后恶补了很多谈判技巧。

他知道这个价格绝对有还价的余地。

何先生笑道:“是贵了一点,不顾你们还是有得赚,不是吗?”

“任何一件新产品都有风险,即便我觉得它能卖得不错,但如果成本过高,董事会可未必会同意。”凯文道。

香江这边的货想要销往O洲,就只能通过他们,他觉得自己有压价的资本。

“那么凯文先生,要不要先看看在M帝那边的销售情况如何,再做决定?”何先生看了一眼走到门口的佣人,然后淡淡道。

闻言,凯文愣了愣道:“您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不好意思,凯文先生,我约见的香江总督和M帝RCA无线电公司的人来了,我先失陪一下。”

凯文吃了一惊,然而不等他询问,何先生便走了出去。

“等等,何先生!”他连忙站起来。

他知道这场交锋,自己再次落败了。

可落败就落败吧,大不了就是吃点亏,磁带录音机必须拿到手!……

时间一晃又过去大半个月。

李暮顺利地完成期末考试,走出考场。

“走啊,下馆子去。”还没出教学楼,张凯和李建便找上来。

两人都懒得问他考得怎么样了,反正绝对差不了。

李暮摇头笑道:“你们两个逮着我一个人宰啊,有点过分了啊,这次一定要平摊!”

“去去,你一个人吃得都快有八个人多了,这不是把我们当冤大头嘛。”张凯玩笑道。

三人说笑着走出教学楼,下来就看见了王娅和邵亚楠。

看到他们,王娅走上来道:“徐青约了我们考完试一起吃饭,让我们叫上你,你去不去?”

“她请客?”李暮道。

身边的王娅四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咦~”的声音。

“咳咳,开个玩笑。”李暮轻咳两声,缓解尴尬,然后道:“走嘛,我们正好也准备去下馆子,一起去。”

随后,几人便一边说笑着一边除了京工院。

刚刚出校门,就看见有不少人成群结队的往一个方向走。

看见这一幕,李暮问了门口的大爷一嘴:“那么多人,这是做什么?”

听到他询问,王娅几人也停下来,眼里满是好奇。

“听说是京都要新建好几处厂子,工人的缺口非常大,正从全国各地招工呢。”大爷解释道。

“招工?这倒是件好事。”张凯嘀咕道:“我表弟今年也高中毕业了,要是能进厂的话,就不用慢慢等了。”

一边的李建也到:“我有个堂妹,也是今年毕业,本来要留在家里慢慢等的,听到这消息指定高兴。”

这年代,城里的岗位竞争情况还是比较激烈的,只是远没有再过几年那么惨烈,但学生毕业后要分配工作,依然需要等,此外,但凡工厂里有个好的岗位,那都要挤破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行。

李暮看着庞大的队伍,若有所思。

他本来已经足够高估了城市里待业年轻人的数量,没想到还是算少了。

光他看到的都有几百个,看不到的只怕更多。

固然有这个年代工人职业比较吃香的缘故,但也能看出现在就业问题的严峻。

“要不要去看看,是什么厂子找人,反正现在还不太饿。”张凯突然开口道道。

“我没意见。”李建跃跃欲试。

边上的王娅和邵亚楠两人也跟着点点头,眼睛里若有所思,显然家里可能也有要去上山下乡的亲戚。

见状,李暮微微颔首,道:“那行,我们就去看看。”

随后几人便跟着队伍,来到招工的地方。

……

工厂前的一块空地前,前来报名的人都排出长长的好几队。

负责报名的工厂工作人员举着大喇叭大喊:“来来来,识字的往这边走,初高中毕业的往这边走。”

听到命令,人群很快被分出泾渭分明的几个队伍,识字的一两百人,初高中的则由三四十人。

从这还是可以看出差别的,要是再过几年,就是高中毕业,恐怕只能去上山下乡。

就在李暮感慨不已时,张凯忽然大喊一句:“那大学生站哪边?”

声音出来的瞬间,人群安静了片刻。

拿着大喇叭的中年男人看向张凯,笑骂道:“去去,一边玩儿去,你要是大学生,直接就去都行。”

他的话让他周围排队的人群都哈哈大笑。

大学生,哪还用得着在这儿排队。

“不断的大规模增加城市就业,未来一定会因我而产生改变!这一世,不知尽我之力,能不能让祖国提前20年崛起?”看着这幅热火朝天的场景,李暮联想到几年后的大规模知青下乡,又不禁生出一股强烈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