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借刀杀人(1 / 1)

王羡之出身太原王氏,见识广博,岂不知这王威,已是大厦将倾、危如累卵。

高楷已据十州,裹挟浩荡之势,民心所向,岂是王威这无能之辈可挡?

若要顽抗,不过身死族灭,为天下笑。

若要和,却又惩处探马,自欺欺人。

如此首鼠两端,着实令人不耻。

身侧,安兴仁听闻此事,既喜又忧。

他早已有投靠之心,搏一场权势富贵,如今,眼见高楷声势愈盛,不禁急切起来。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番简单道理,他可心知肚明。

高楷一路大胜,必有贤才猛将来投,济济一堂,届时,岂有他容身之处?

若不在他尚未一统陇右道之前投靠,怕是为时已晚,被人捷足先登。

想到这,他心思一定。

待王威下令散去,他与王羡之同行,悄声道。

“王公以为高楷如何?”

王羡之不假思索道:“英武果敢、用兵如神、又礼贤下士,当为世间明主。”

他转念一想,问道:“兴仁,你可是动了投靠之心?”

“正是。”安兴仁直言不讳道,“不瞒王公,我早有此意,奈何王节度不允,只得在湟水盘桓。”

“然而,机不可失,倘若等到高将军兵临城下,岂不是悔之晚矣?”

“我欲即刻前往兰州,投奔高将军。纵然与王节度交恶,也在所不惜。”

王羡之感叹道:“王威大势已去,欲弃暗投明者,何止兴仁你一人?”

“这满城之中,哪个不想辅佐明主,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兴仁此去,正当其时,必能得以重用。”

安兴仁见他赞同,不禁笑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与王公当为知己。”

“王公出身世家,文采斐然,又善于理政安民,何不随我同去?”

他正想拉上这位好友,共举大事。

然而,王羡之摇头道:“我阖家老小、田庄铺子,皆在鄯州,怎能轻易舍去?”

“有负兴仁美意,便不与同行了。”

他为一族之长,自负颜面,不愿送上门去,让人轻视。

即便要投靠,也需献上一大功,彰显能耐,谋得重用。否则,宁愿在府中安坐。

以他太原王氏威名,谁敢不以礼相待?

安兴仁见他心意甚坚,知晓劝说无用,只得颔首。

“我若得高将军看重,必为王公美言。”

王羡之拱手道:“兴仁好意,我便却之不恭了。”

他心中感慨,原以为粟特族人大多粗鄙,不服王化。

谁曾想,这安兴仁身为一介商贾,却知书识礼,见多识广,又待人真诚,竟胜过诸多汉家文士。

即便他自诩才华出众,也不得不佩服。

礼尚往来之下,二人早已倾心结交。

“兴仁,王威强留你在此,怕是盯上你家巨富,欲巧取豪夺。”

王羡之肃然道:“事不宜迟,你当速速离去,以免遭遇不测。”

安兴仁亦有同感,颔首道:“王公所言甚是,我已将钱财安置妥当,只需乔装打扮一番,出了城门,便可顺势脱身。”

王羡之笑道:“如此甚好,预祝兴仁早日投靠明主,得偿所愿。”

安兴仁躬身一礼:“托王公吉言。”

且说王威扫了兴致,待众人退去,独自一人安坐,面沉如水。

“阿耶!”蓦然,屏风之外转出一个年轻公子,面貌俊秀,文质彬彬,正是王威独子王腾。

“腾儿来了,坐吧!”王威面露笑意,“今日可得了好诗?”

他年过四十,方才得一子,向来爱若珍宝,捧在手心,延请大家教导。

王腾也不负所望,文采飞扬、满腹经纶,常得大贤夸赞,称其文曲星下凡。

王威一向引以为傲,视为麒麟儿。

“叫阿耶失望了,今日未曾作诗。”王腾摇头道,“儿听闻府中传言,高楷已占据十州,声势大盛。”

“阿耶可有何对策?”

王威眉宇间掠过一丝阴霾,转而笑道。

“腾儿你专心学业即可,无需为这等琐事烦心。”

王腾见他缄口不言,心中无奈,只得拱手告辞。

待他离去,王威面色阴沉:“将府中嚼舌根子之人,尽数杖毙。”

“再有人敢于腾儿面前聒噪,我唯你是问。”

“是!”管事闻言一个哆嗦,慌忙应下。

王威沉思良久,骤然挥笔写下一封书信,嘱咐道:“将此信送至凉州姑臧,务必交予河西道节度使张雍。”

“是。”一员传讯兵卒领命而去。

“远水解不了近渴,朝廷越发衰微,指望不上。”

王威喃喃自语:“为今之计,若要遏制高楷,唯有交好张雍,引他西凉铁骑攻取兰州。”

“这陇右道,必能重归掌控。”

“可恨李家二人,这般不堪,区区数月便尽数败亡,让我诸多谋划,付之流水。”

世人皆道王威老迈昏聩,实则他心知肚明,自己不通兵事,又已年老,无力镇守这偌大的陇右道。

唯有偏安一隅,审时度势,远交近攻,不令一家独大,方能存身至今。

如今,高楷全据十州,声势骇人,凭他一人之力,难以制衡,唯有引张雍入室,借刀杀人,他才可坐山观虎斗。

只待二人两败俱伤,他便可从容收拾残局,坐收渔翁之利。

想到妙处,王威仰头大笑,一张老脸,满是得意。

……

天佑十一年,十一月。

高楷率领大军,回返金城。

此番他连战连胜,声名远扬,城中军民皆与有荣焉,夹道欢迎,可谓万人空巷。

至前堂,高楷召集府中文武,商议军政。

众人齐声拜道:“恭贺主上,一战功成,全据十州之地。”

高楷淡淡一笑,挥手道:“不必多礼,此次出征,仰赖诸位夙兴夜寐,处置政事,安抚民心,督运粮草辎重。”

若无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他也无法在前线连战连捷,此为相辅相成、齐心协力的结果。

众人拱手再拜,高楷肃然道:“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罚分明,方才是长久之道。”

“周顺德?”

“臣在。”

“今授你为渭州刺史,望你不负军民,尽忠职守。”

周顺德连忙下拜顿首:“谢主上。”

他一时喜不自胜,一介白衣书生,出仕不过区区一年,便高居四品大官,着实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