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关上。
汉旗猎猎。
薛悌和王生二将与众俘虏一般,垂头丧气。
两人怎么也没想明白:为何仅仅十日,峣关就破了!
昨夜营中起火,李平那一千悍卒如神兵天降出现在后方,直接打了峣关魏军将士一个措手不及。
若将攀岩而下形象一点,也的确算是“神兵天降”。
哒哒哒.
步履声响起。
几个汉军力士来到俘虏营,瞅了一阵后,上前将薛悌和王生拖起。
蛮横的力道让薛悌和王生顿感不适想要挣扎。
一个熟悉的声音随之响起:“哎,轻点,别伤着两位将军。”
薛悌和王生抬头一看,却是十日前上关来劝降的许忠。
许忠一脸笑眯眯的打着招呼:“两位将军,十日之期已过,可愿投降?若降,则保尔等家室,享关中富庶。”
薛悌和王生只感气闷。
所谓的十日之期,就是十日破关的意思吗?
见薛悌和王生低头不语,许忠又笑道:“别垂头丧气,败给燕王殿下不丢人。
为了破你二人守的峣关,燕王殿下连用利诱、疑兵、迂回、火攻等奇计,用了十日才破关。
想那武关夏侯楙,燕王殿下破关也就用了一日,也只用了一个小小的利诱之计。
你二人,足以自傲了。”
薛悌和王生顿感愕然。
瞧这话说的,我二人守了十日还值得夸耀了?
转念一想。
好像也是这么回事。
夏侯楙守了一日就丢关,薛悌和王生二人守了十日才丢关。
怎么看都比夏侯楙强!
“家人在长安,求速死。”
虽然许忠的话说得漂亮,但薛悌和王生也没忘记长安的家人,利落的表达了不降的态度。
许忠不置可否,而是让力士将两人带到了刘封面前,又近前禀报二人不降及原因。
刘封大笑起身,来到薛悌和王生二将面前,替二人解开了绳索,又让人端来美酒。
“为保家人而甘愿请死,义士也,孤当深敬之,可满饮此酒。”
听着刘封那真诚的话音,再看着眼前的美酒,薛悌和王生对视一眼,皆是长叹一声,各自取酒一饮而尽。
只是饮酒后,两人再次出声“求速死”。
刘封敛容而道;“孤若屠戮义士,又如何能当得起大汉燕王之名,父皇令孤北伐关中,是为了光复汉室,以救黎庶,而非妄造杀戮。
你二人不用求死,也无需投降,只需在这峣关安心待着莫生事端即可。
若孤能破长安,必送你二人与家眷相聚,届时再决定:是降是死;若孤不能破长安,你二人便是替曹叡重夺峣关的功臣。”
薛悌和王生听得心惊,难以置信的看着刘封。
刘封这常人难有的器量,薛悌和王生二人说不感动是假的,若不是家眷在长安为质,二人此刻都能跪地请降了。
二人抱拳行礼,沉默不言,却又尽在不言中。
刘封又示意许忠带着力士将二人带回俘虏营,许忠会意,沿途善言安抚薛悌和王生二人,又借二人回营时安抚俘虏营的众魏俘。
能成南乡豪强又敢走私的,就没一个简单的。
许忠虽不似名士有名,但作为许氏四兄弟的老大,权谋心计也一点不差。
众魏俘也不是人人都如薛悌和王生这般心志坚定,有不愿降者,同样也有愿为刘封效力的。
连薛悌和王生两个不愿降的都被善待了,那愿降的又岂会差了?
在许忠替刘封安抚拉拢众魏俘期间,刘封也在与法正商议接下来的战略方向。
眼下峣关已取,距离长安只有百余里坦途。
若长安守将是个胆怯少谋的,在听到峣关丢失的风声后要么弃城而逃要么开门投降。
考虑到长安守将是曹叡,这个连曹操都要称赞的长孙,必不会因为刘封兵临城下就弃城而逃或开门投降。
强攻长安并非上策。
“可先以‘声东击西’之计,佯装攻取潼关,营造出锁关之势,曹叡闻讯或会分兵扼守潼关以保归路。
再以‘攻心’之计,于关中诸县广散檄文,制造诸县恐慌,诱引诸县官吏士民响应。
配合‘流言’之计,散布曹叡弃守长安,尤其是长安以北,或可拖延曹真返回的时间。
殿下则于长安以西,择道设伏,效仿孙膑‘以逸待劳’之计,伏击自陇右归来的魏军。”
法正深谙关中地理,在作战地图上勾勒了一个个的位置,配合自俘虏口中得知的关中情报,连环定计。
不得不说。
若论治理政务,法正的才能只能算一般。
单是法正那睚眦必报的性格就不可能让麾下官吏心服口服,阳奉阴违者必不会少。
若论出谋献策,法正的才能就算顶级了。
不用去考虑人际关系,也不用在乎是否得罪人,只需要问策的人来决定计策是否可行。
声东击西、攻心、流言、以逸待劳等计策层出不穷,层层配合,再加上取峣关时的连环用计,将刘封所属精兵悍将的战力发挥到了最优。
以前刘封需要自己去苦思冥想如何用计如何实施,牵制了刘封太多的精力。
而现在有了法正在,等于给刘封上了个外置大脑,可以让刘封更专注于统兵调度和战场厮杀。
“法尚书之策,甚合孤意。”
刘封不吝赞赏。
以前跟法正有矛盾归有矛盾,入关中这段时间这矛盾也基本烟消云散,相互间的配合也颇为默契。
刘封敬重法正的谋略,法正也敬重刘封的武勇。
若非刘封只是燕王而非太子,这默契还会更深。
琢磨了片刻。
刘封遂令将军吴班、赵融引一千军带着一千新降之卒前往潼关,执行“声东击西之计”。
留将军辅匡、傅肜引千人及千余新降之卒在峣关,由法正统领,配合虞翻、樊成等文吏,负责看押俘虏粮草,并协同执行法正的“攻心”之计和“流言”之计,制造恐慌、策反关中诸县。
刘封则亲引王平、李平等诸军步骑万人,前往长安以西阻击自陇右归来的魏军。
奇谋虽然能打出先手优势,但能否彻底击败关中魏军,依旧得靠刘封及其麾下将士的武勇。
“张郃骁勇,又有骁骑。殿下此去,可要万加小心,若不能挡,可撤回峣关,再谋他策,万万不可勉强。”法正仔细叮嘱。
有了峣关,即便不能拦截陇右的魏军返回,也不等于夺取关中的计划失败了。
陇右的魏军返回了,陇右的刘禅大军也会跟着而来,只是让长安的防守变得更坚固,让攻打长安更耗时。
关中之地也非长安一城一池,即便曹叡能守住长安孤城,刘封刘禅兄弟也能将关中大部分地区都拿下。
倘若刘封勉强为之,一旦有个意外,不仅士气受挫,得到的峣关、武关也会再度被魏军夺回。
得不偿失!
故而。
法正贯彻的想法就是:能挡则挡,不能挡就退回峣关,咽喉之地已经得到了,不用急于求成非得一击致命。
刘封点头应诺:“法尚书之言,孤已谨记,孤会相机而行的。”
刘封的动作很快。
作为常年征战沙场的悍将,刘封对征战已经有了近乎身体上的本能。
而刘封的威望,也同样在众将士心中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只要刘封亲自统兵,士气就会比别将统兵更胜五分。
这就是刘封用实打实的战绩打出来的军中威望,能让将士有一股“所向披靡”的无敌之感。
只要刘封在。
不论是以寡敌众还是以弱敌强,都不会动摇将士的信心。
这就是“名将”之力。
打出来的威风,杀出来的凛气。
如预料。
长安城中的曹叡,在得知刘封十日破峣关后,惊骇莫名。
此刻的曹叡,暗暗庆幸没有亲自去峣关督战。
这要去了峣关,不仅峣关会丢,他这个大魏太子也极有可能被生擒。
连大魏太子都被生擒了,长安都不用守了。
直接就得开门投降!
而那时,尚未返回的曹真、张郃等关中将士,就成了丧家之犬了。
都不需要打,军中将士都能逃跑大半!
就如昔日刘备被吕布偷袭下邳,将士或逃或降,刘备只能残兵败将逃往海西一般。
“幸有太尉良言,否则孤必受大辱!”
曹叡长长的吸了一口气,按捺内心的恐慌。
刘封一路势如破竹的威势,让曹叡这个久随曹操见过大场面的大魏太子都心绪不宁,更遑论长安城内的官吏军民了。
也幸亏有钟繇这个太尉在,分担了曹叡的压力,不然曹叡单是安抚长安城内的官吏士民都得焦头烂额。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还未等曹叡稳住心神,又有探子急急来报,称“有汉军向潼关进兵”。
“潼关?刘封怎会忽然去打潼关?莫非潼关也有刘封的内应?”曹爽惊呼。
由于刘封十日破峣关的细节并没传到长安,溃兵也不知道峣关是怎么被攻破的。
不论是曹叡还是曹爽都认定有峣关守将被策反,否则不可能刘封按兵不动九日忽然一日就破了峣关。
武关守将被策反,峣关守将也被策反,焉知潼关守将不会被策反?
曹叡也是吓了一跳。
刘封的进兵速度太快,曹叡也不得不多想。
万一潼关守将中也有刘封的内应,潼关一锁,整个关中都成汉军的瓮中之鳖了。
“请太子速往潼关!”曹爽担心曹叡有失,厉声请命。
曹叡摇头,否掉了曹爽的提议:“未战先逃,长安如何能守?眼下征西将军和左将军都未归来,孤若逃了,岂不是陷诸将于危险之中?断不可如此!”
顿了顿。
曹叡又道:“昭伯,孤在长安城已无可用之人,你亲自去潼关。”
曹爽惊道:“殿下,我若去潼关,倘若长安城内”
曹叡打断了曹爽的话:“不可胡说!长安城内,皆是忠臣良将,岂会有叛孤小人?如今诸事紧急,不可再迟疑,更何况,还有太尉在城中,足可应对。”
曹爽见曹叡态度坚决,咬牙道:“殿下放心,我必不会丢失潼关,若长安事急,殿下也不可勉强,可速来潼关。”
受刘封一路破武关、峣关以及法正“攻心”和“流言”的影响,如今的关中地区,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也不为过。
原本在安定平叛准备连通凉州诸将南下陇右的曹真,在得知刘封兵临长安后,不敢有半分迟疑,也顾不得安定士民会有何想法,一路强征船只粮草,沿着泾水直奔长安。
见此情景的杨条等豪强,再次生了响应之心。
刚到街亭不久的张郃,留下杨秋抵挡孟达后,也匆匆率军返回。
在街亭感受到压力骤降的孟达也觉察到了不对,忙将变故传于略阳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机立断,放弃了在略阳固守的原计划,增派马超、魏延等将,反攻街亭的杨秋;又令姜维、李严等将强攻临渭。
虽然情报尚未传来,但诸葛亮猜测能让魏军增援来而复返的原因,唯有一个:刘封入关了!
武关奇袭的计划,只有极少人知道。
整个陇右也就诸葛亮知道内幕。
其余人如李严、魏延等人,或许能看出一些门道,但基本都以为诸葛亮是来协助取陇右,来“断陇”的。
张郃一走。
杨秋的压力倍增。
尤其是马超带着不知从哪召来的近万羌兵,将杨秋吓得不轻。
虽说临时召来的羌兵战斗力不高,但马超的威名却让杨秋惊惧。
杨秋是昔日跟着马超起兵反曹后唯一还活着的凉州军阀,对马超的惧意是刻在骨子里的。
同样。
马超对这个投了曹操的昔日盟友也是恨意不少。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张郃离开不到三日,杨秋在街亭的大寨就被击破。
自知返回长安必被问责的杨秋,带上残兵往安定而逃。
直到破了杨秋后,诸葛亮才将刘封奇袭武关详细计划告知众人,杨秋军的俘虏也证明了张郃来而复返。
孟达眼疾手快:“丞相,我深谙关中地形,愿为先锋追击张郃,与燕王合兵!”
由于在街亭挡住了杨秋且又及时觉察到了街亭魏军变故,孟达这次也是立了大功了。
功劳一立,孟达就感觉自己的腰板也硬起来了。
此刻的孟达,更有一种想要迫切的在刘封面前显摆的欲望:昔日夺我兵权,今日不也得我孟达引兵增援?
被刘封打压数年,孟达迫切的想出这口闷气。
虽说史载的孟达反复无常,但如今的孟达倒也没那么令人讨厌了。
硬仗也是实打实的打了的。
荆州之战守住了关键的秭归,陇右之战又守住了关键的街亭,纵然私德上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
一旁的魏延也是积极请战,不愿落后于孟达。
诸葛亮沉吟片刻,同意了孟达和魏延的请战,令二人挑选精锐五千追击张郃。
二将大喜。
虽然要同去,但二将倒也没再争执。
既是大功,自然也不可能让一个人独享。
待二将离开后。
诸葛亮一面令马超北向凉州,震慑凉州诸将;一面再派使者前往安定招抚安定诸县,一面又兵指临渭。
临渭是曹魏在陇右最后一城,由郭淮、胡遵、州泰等将在御守。
原本凭借临渭城池坚固,倒也能勉强守住。
可如今。
看着诸葛亮大旗出现在临渭城下且汉军又是自街亭而来时,郭淮的心中也充斥了惊骇。
“街亭,败了?”郭淮又惊又疑。
而下方。
姜维持枪策马,高呼劝降:“郭淮,丞相敬你乃并州名士,有数言相告。
今大汉旌旗所指,三郡归心、凉州屏息,燕王殿下又破武、峣二关兵临长安,张郃来而复回,杨秋兵败逃窜,曹真自顾不暇。
独你困守孤城,岂不识天时?
纵你尽忠死节,可念城中将士父老安危?
焉能因你一人之过而害了众人性命?“”
“诸葛丞相有言:若你开城归汉,不仅城中将士父老可免遭兵燹,也可保你官爵如旧,更许尔镇抚西陲。
若执迷不悟.”姜维忽勒马回旋,身后汉军齐举戈矛如林,寒光映日:“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郭淮脸色大变。
本就怀疑街亭有变,杨秋可能败了。
郭淮没想到的是,张郃来了又回去了,原因竟然是因为刘封破了武、峣二关兵临城下?
城头州泰大喝:“姜维,你以为这等虚假之言能诳骗得了我等吗?若武、峣二关已丢,你又岂会比我等先得到消息?此等伎俩,也敢来献丑?”
姜维大笑:“州泰,你不过一介匹夫,又岂知军略大势?应丞相之意,今日也让你败个明白。
不论是太子取陇右,还是陛下攻宛洛,都只是为了掩护燕王殿下奇袭武关的佯攻。
你不识大略,又如何能懂得奇谋应变之机?
倘若武、峣二关未失,燕王殿下也未兵临长安城,张郃又岂会来而复回?杨秋又岂会兵败逃窜?你心心念念的增援又为何迟迟不至?
知道为何要在冬季用兵陇右吗?
只因在雍、凉有威名的张既和苏则去年都死了,郭淮新任雍州刺史威名未立,凉州刺史孟建又是丞相故友。
此乃天纵良机!
你连这都看不明白,如何为将?”
州泰面红耳赤,一拳狠狠的砸在城头上,怒而大呼:“姜维,有本事你就攻城,莫要逞口舌之利!”
姜维大笑,枪指州泰左右:“州泰,你若要为伪魏尽忠,自刎便可,何必拉上左右的将士同死?
你能青史留名,且受曹丕厚养子嗣,你左右的将士死了可就只剩黄土一堆,无人问津。
按曹贼的规矩,前方将士战事,后方的妻女也会分为旁人妻。
可怜啊!为了曹贼死战,妻女却要受人凌辱,换做是我,肯定忍不了!”
州泰面色大变,下意识的按住了刀柄,警惕的看向左右。
不待州泰再开口,下方的汉军开始齐呼“速降”,声如雷霆,似要贯穿九霄。
郭淮急与胡遵、州泰商议。
“如今士气低迷,援军又退,临渭已经不可守了,速往陈仓,保存军力,等征西将军和左将军解决长安危机,或还有机会反攻陇右。”
胡遵和州泰亦是认可郭淮的分析。
苦守多日,一直都是靠着“增援即将到来”等等来提高将士的士气。
如今杨秋败了、张郃退了,将士也不会再听郭淮的忽悠了。
尤其是姜维那句“为了曹贼死战,妻女却要受人凌辱,换做是我,肯定忍不了”,更是直戳普通魏卒的心坎。
虽说郭淮对曹魏的这个规定也认为不妥,但郭淮改不了普遍认知。
郭淮也担心。
倘若继续这样守下去,晚上会不会被怨气太重的底层将士给抹了脖子送去请功。
见胡遵和州泰都认可了退守陈仓,郭淮遂不再迟疑,当即挑选了还能战的将士两千人,准备趁夜突围。
而城池则交给马遵来守,郭淮也说得很直接:你若回长安,必被问罪;你若助我突围,今后你的家眷我来保;若不愿意,现在就砍了你,你家眷也得受累。
马遵无奈,只能同意郭淮的安排。
是夜。
郭淮引胡遵、州泰等将士偷偷出城,欲走渭水小道撤往陈仓。
刚出城不久,就遇到姜维拦路。
姜维持枪大笑:“果如丞相所料,郭淮,今日是你死期矣!”
郭淮大惊失色,喝令左右:“如今退无可退,众将士,随我死战!”
胡遵、州泰亦是大喝,引兵上前急攻。
厮杀间。
又有两路兵马杀来,一路李严,一路张翼。
一阵阵“郭淮休走!”的呼声此起彼伏。
郭淮更是心惊胆颤。
正要无路时,忽见姜维后军一阵骚乱。
一将冲杀而来:“使君安在?戴凌在此!”
又听得戴凌大呼:“尔等汉狗,中左将军之计了!”
后方汉军被戴凌冲乱,郭淮急急上前合兵。
戴凌却又低声道:“使君快走,此乃疑兵之计,骗不了太久!”
原来戴凌自被郭淮安排去当疑兵佯攻汉中,走到中途又得到郭淮传讯回守陈仓。
回到陈仓后又惊闻张郃回返长安,戴凌恐郭淮有失,遂在陈仓布下疑兵,暗中偷走渭水小道来接应郭淮。
正巧遇到郭淮突围时中计。
郭淮心惊,致谢许诺:“若能逃得性命,今后必有厚报!”
随后。
郭淮又令军士大呼“左将军就在前方,速与左将军合兵”,匆匆而走。
黑夜中不知真假,姜维、李严、张翼也不敢紧追,怕张郃真来了个去而复返。
张郃善巧之名,早已经名震雍凉。
直到天明众将才发现中计,不由懊恼,来寻诸葛亮请罪。
诸葛亮没有责怪众将,只言道:“伪魏本就多才俊,也无需气馁,眼下春水将涨,先拿下临渭,再走渭水入陈仓,以助燕王声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