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元炎兴,帝巡洛阳!
大汉的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为巍峨的洛阳城披上一层金色光辉。
城墙上的旗帜随风烈烈作响,那绣着“汉”字的大旗,昭示着这个古老王朝的全新开端。
此时,皇宫之中的太极殿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刘禅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明黄色龙袍,龙袍上的金丝绣纹在烛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头戴冕旒,每一颗玉珠都折射出威严的光晕。
他的眼神明亮而坚定,扫视着殿下一众大臣,声音沉稳地说道:“如今,我大汉已完成天下一统之大业,往昔的‘天命’年号,虽承载着诸多期望,但于当下而言,已略显过时。朕欲更换年号,诸位爱卿可有建议?”
朝堂之上,大臣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纷纷。
片刻后,一位身着绯红色朝服、胡须花白的老臣出列,此人乃朝中德高望重的礼部尚书。
他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炎兴’二字甚妙。‘炎’者,汉之德运也,我大汉以火德王天下;‘兴’则寓意着大汉将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重新兴盛繁荣。此年号正合陛下之意,亦彰显我大汉之蓬勃气象。”
刘禅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亦觉得‘炎兴’甚好。从即日起,今年便为炎兴元年,望我大汉在这新的年号之下,如熊熊烈火,蒸蒸日上。”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充满了力量与决心。
年号确定之后,朝堂上众人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炎兴昌盛!”
声音响彻云霄,仿佛在为大汉的未来呐喊助威。
与此同时,洛阳城的度田工作,在历经大半年的艰辛努力后,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成果。
负责度田的官员们,满怀激动地将一本本厚厚的账册呈递至朝堂之上。
度田使走上前,恭敬地向刘禅行礼,然后展开手中的账册,高声汇报:“陛下,大喜啊!洛阳一地,此次度田成效显著。度量出来的田地,比以往多出了百万亩之多。不仅如此,经勘察,尚有数百万亩土地可供开发,其中林地、园地更是数不胜数。而在编户齐民方面,人口猛增了二十万人。”
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刘禅接过账册,仔细翻阅着,眼中满是惊喜与欣慰。
“好,好啊!”他连连称赞。
“此次度田与编户齐民,诸位爱卿功不可没。这不仅关乎我大汉的赋税收入,更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下的大臣们,眼神中充满了肯定。
然而,刘禅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他深知,如此庞大的数据,难免有人会为了私利而欺上瞒下,故意谎报数字。
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他陷入了沉思。
“陛下,臣以为可派遣间军司的人前往民间,微服私访,暗中查探。间军司耳目众多,定能查出其中是否有猫腻。”一位年轻的官员出列,向刘禅进言。
刘禅点了点头,说道:“此计可行。间军司负责此事,朕尚可放心。但朕觉得,此事重大,朕亦要亲自参与。朕决定,花一个月时间,巡视洛阳,亲眼看看这度田与编户齐民的成果是否属实。”
他的声音坚定,不容置疑。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大臣们纷纷跪地劝阻:“陛下万金之躯,怎能轻易涉险。洛阳城虽已太平,但难免会有意外发生,还望陛下三思啊!”
刘禅摆了摆手,说道:“朕意已决,无需再劝。朕身为天子,理应为百姓谋福祉,若连这点风险都不敢承担,何以服众?此次巡视,朕会做好周全的安排,诸位爱卿不必担忧。”
几日后,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仿佛为皇帝的出行特意铺就了一块澄彻的幕布。
洛阳城的城门缓缓打开,一支浩浩荡荡的皇帝仪仗队伍鱼贯而出。
数千禁军身着鲜亮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宛如一条金色的长龙蜿蜒前行。
队伍最前方,是高举着各种旗帜的旗手,旗帜上绣着大汉的图腾与象征皇权的图案,在微风中烈烈作响。
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缓缓驶来,车身以珍贵的木材打造,镶嵌着璀璨的宝石,车窗的帘子轻轻飘动,隐约可见车内端坐着的正是大汉天子刘禅。
他身着一袭绣着金龙的华服,头戴冕旒,面容庄重,眼神中透着对此次巡视的期待与关切。
此行的,墙上悬挂着大汉的疆域图,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大臣们鱼贯而入,整齐地跪地行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禅坐在书桌后的椅子上,微微抬手,说道:“众爱卿平身。”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但依旧坚定有力。
刘禅站起身来,缓缓踱步,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的脸庞,说道:“此次巡视,朕深入洛阳各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朕对度田与编户齐民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朕看到了我大汉的希望,大部分百姓对这政策十分满意,他们辛勤劳作,生活渐有起色。”
说到此处,刘禅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然而,”刘禅话锋一转,眉头微微皱起。
“朕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些地方,度田的丈量不够精准,导致百姓对赋税产生疑虑;还有些编户齐民的登记工作存在疏漏,部分百姓未能及时纳入。这些问题虽小,但关乎百姓切身利益,不可忽视。”
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大臣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凝重的神色。
一位年迈的老臣出列,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洞察秋毫。度田与编户齐民乃国家大事,关乎民生社稷。如今出现这些问题,臣等难辞其咎。”
老臣的声音略带颤抖,满是自责。
刘禅摆了摆手,说道:“爱卿不必自责。如今当务之急,是商讨出改进之策。朕命诸位爱卿,针对此次巡视发现的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务必让这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
刘禅的目光坚定,充满了对大臣们的期待。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可重新组织专业的度田丈量队伍,挑选那些公正、有经验的官员负责。同时,设立监督机制,对丈量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这位官员目光炯炯,言辞恳切。
刘禅微微点头,说道:“此计可行。还有其他建议吗?”
又一位大臣出列,说道:“陛下,关于编户齐民的疏漏问题,臣建议在各地设立专门的登记点,安排专人负责,挨家挨户重新核查。对于那些遗漏的百姓,给予一定的补偿,以安抚民心。”
刘禅沉思片刻,说道:“嗯,此建议也不错。但补偿之事,需斟酌而行,不可过度浪费国库。”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刘禅认真倾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御书房内,讨论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
天色渐暗,御书房内的烛光愈发明亮。
刘禅看着大臣们积极献策,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只要君臣一心,大汉定能在度田与编户齐民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实现繁荣昌盛的目标。
这场商议,为大汉的未来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