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东边倭奴有银矿(1 / 1)

“所以,宣宗爷!

不是孙儿懒惰不上朝,根本原因还是这一切早已积重难返,孙儿也只有用这种法子抗争,才能勉强维持。”

嘉靖觉得气氛已经渲染的差不多,便直接开始哭诉了起来自己的种种不易。

“别的不说,在嘉靖一朝北虏南倭肆虐,当初太祖爷建立的卫所军制已经彻底崩溃。

孙儿穷啊!”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嘉靖一直坚信这一点。

看着两位祖宗都沉默了,他更是赶忙添了把火。

情况或许不至于如他所言那般糟,但也大差不差了。

嘉靖为什么要放任严党贪污腐败。

难道他当真不知道严嵩在朝堂上搞的那些龌龊事情?

恰恰相反,嘉靖实际上对所有的东西都了如指掌。

可相比之下,严嵩这样的人才更好掌控,同时也能给他弄来大量的银子。

修道观的钱有了,军队的饷银也有了,就能保证自己舒服的同时,南边的倭寇和北边的鞑虏不会太过猖獗。

至于清流党们说的严党与民争利,为祸于民,那更是纯属扯淡。

什么是民。

你以为那些泥腿子穷鬼们是民?

错了!

在那些人的眼里,这算哪门子的民啊,充其量不过是人奴罢了。

所谓的民,指的不过是那些地主士绅阶级罢了。

说白了,这些士绅们和清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简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尤其是江南那片区域,更是严重到无以复加,也只有严嵩这样世人口中的奸臣,才能从那些地方收上税来了。

嘉靖其实看的门清。

朝堂之上,庙堂之中,又有多少不贪不占的官。

所谓清流,就真的是清官?

不过是标榜自己清正廉洁,实际上贪起来比谁都厉害。

要说真的清,高拱或许勉强算一个,至于另一个次辅徐阶,这个清流的领袖,致力于扳倒严嵩的人?

别逗了。

如果说严嵩贪是明着贪,是经过自己默许了的贪,那徐阶完全就是暗着来了。

严嵩当内阁首辅的时候,是嘉靖帝在位。他虽然常年在西苑修道,但是大臣中发生的事情他都能了如指掌。

严嵩贪财,他是默认的,因为严嵩贪墨钱财就是为自己攒钱,嘉靖要从中提取回扣。

当然,还有历史上进京的官员都要给严嵩送礼,这是惯例,徐阶为首辅的也是如此。

嘉靖帝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他能让严嵩在他手下当二十余年内阁首辅,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是严嵩写清词优秀,当然很多都是严世蕃写的,还有徐阶写的清词是不亚于严世蕃的。

二是严嵩听话,会和稀泥,办的坏事也不少的,算是嘉靖手中的一把好刀,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都可以交给这个黑手套处理。

而徐阶成为内阁首辅时,嘉靖帝已经去世,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即隆庆皇帝。

明穆宗是一个安逸人,手下人一个个比自己有能力,他索性不管朝政,交给大臣们管理,当然该上朝还是上朝。

这也就是有了着名的“隆庆开关”。

明穆宗不管事,徐阶自然是老大,可以为所欲为,当然徐阶还是控制着量的,控制归控制,贪财还是要贪的,当然这一切海瑞是看在眼里的,这也就有了海瑞整治徐阶儿子的事情。

徐阶此人贪到什么地步呢。

严嵩家里贪的大多数都是浮财,金银铜钱、古玩字画、奇珍异宝什么的。

被一刀斩了,还能回收再利用,实现财富变现,能增加国库的收入。

而徐阶家里贪的大都是土地,怎个松江府都快成他家的领地了,还不断往苏州府方向蚕食,这些地区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精华宝地

封建时代,土地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吧?

徐家几十万亩的田地,不知隐没了多少人丁,涉及徐氏家族多少人的利益,涉及江南地区多少官员的利益。

这也是嘉靖宁愿让严嵩当首辅,哪怕知道他胡作非为,干了许多恶事坏事,依旧纵容的缘故了。

最后要不是实在保不住了,他可舍不得放弃这么好用的一把刀和钱袋子。

听着嘉靖的哭诉,朱瞻基和朱祁钰还没说话,姜饼就已经先一步开口了。

“嘉靖帝啊,你也不必如此,我知道你想的是什么,不就是没钱吗,你死之后,张居正的改革可是为你孙子万历皇帝征到了许多白银呐。”

他笑着开口。

这话瞬间让嘉靖的眼睛亮了起来。

钱啊,他最喜欢了。

至于孙子万历是谁,倒是选择性的被他给忽略。

“姜先生,您说的张居正改革,可否详细说于我听听?”

嘉靖露出了期待的目光。

虽然在他一朝中,也有张居正的身影。

但他可不傻,那改革都是到自己孙子即位的时候了,谁知道现在的张居正心中有没有那种想法,不如现在先看在心里,回去也好和大臣们商量出一个对策来。

对此,姜饼自然不会拒绝。

他示意王承恩把册子拿来,递到嘉靖手中。

“诺,张居正的什么一条鞭法啊之类的改革都在这里面了,你自己慢慢看吧。

还有后面雍正的什么摊丁入亩啊,士绅一体纳粮的,也都包含在内。

不过这些东西吧,虽说是治本的方法,但一时半会儿的也难以见到成效。

我倒是有个短期见效的速成法子,你想不想听?”

哦?

见姜饼卖起关子,嘉靖反而来了兴趣,他将看了两眼的册子合上,虚心请教:

“不知先生有什么好办法?”

姜饼笑道:“倭奴国你知道吧?”

“知道,嘉靖年间,倭寇屡屡冒犯我大明海域,虽说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这癣疥之疾也着实让人有些头痛。”

嘉靖点点头,回答道。

他听锦衣卫和严嵩他们汇报过这个问题。

不过有胡宗宪在,这些倭奴们翻不起什么浪花来,最多也就是苦一苦百姓罢了。

“在那倭奴国上,有两座巨大银矿,曰石见银山,曰佐渡金山,都是露天级的银矿,数量不可计,大明要是将这两座银矿的开采权握在手中,不就不缺钱用了么。”

什么?

嘉靖先是一惊,接着便有些不敢置信道:“不可能吧,那撮尔小国之上,居然有这么两座银山,却又为何要劫掠我大明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