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函幽育明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
王世贞作为当世文坛之袖领,执天下士人之握持,举手投足之间都自带不小的话题度。
譬如此次开办文会的山庄,当初只是翻新重建,就在京城中热闹了好一阵。
去年王世贞入京,从顺天府手中购来一处庄园——顺天府前任府尹孙一正的不当得利,自然是要法拍的——钱穀、尤求亲自上门作画绘图;张南阳不远千里,前来为王世贞叠石造景;哪怕王世贞谢客不接,热情的士人,仍旧托人送来自己的诗词歌赋作贺,只是诗就多达五十余首。
翻新园林就有这等热闹,更何况是正儿八经的文会。
天方见亮。
一大早,便有大批士人、监生、骚客、老夫子、经学家陆陆续续赶来王世贞的弇山别苑。
官绅华贵的马车,高中与待中的士人,远道而来浓厚乡音,纷纷在弇州别苑碰撞交汇。
……
王世贞博综掌故,下逮书、画、词、曲、博、弈之属,无所不通,所办文会自然也有许多名目。
今日文会,以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的诗、赋、文、说,四部为底,增添“经”部,便是今日文会的五处会场。
前四者以吟诗作对,赏析诗文小说为主——这是王世贞的主业,尤其给需要互相刷名望的士人所准备。
而后者的“经部”,则显然是辨析经典之用,其场馆入口处的立牌标题,赫然昭示了这一点。
【定义良知的本体范畴暨探讨从不同本体角度认识世界的方式大明朝弇州学术研讨会】
略显怪异的名字,欲进入场馆的宾客,无不驻足观望。
李三才与孙继皋见到这一行字,对视一眼,皱眉不已。
“探讨也就罢了,定义一词,未免有些狂妄了。”孙继皋不免摇头。
用词有些怪,但意思还是很浅显的。
本体,是实体之本源,物体之根基,乃是先于后天经验而存在的先天之属,是为先验。
而良知的本体,指的便是人之大本,人先天的属性所在。
就道德论道德,其中心问题首在其心性,这也是如今李贽与薛应旂争论不休的地方。
但王世贞一上来就用上定义二字,狂妄都是委婉来说的了。
李三才笑了笑:“弇州公气笼百代,意若无可一世,有这姿态才是情理之中。”
这次文会,最初佛门几个大寺还邀请王世贞,将会场放在寺庙中,欲提升一下其知名度。
结果王盟主拿捏起了名士姿态,回诗嘲讽,左一句“填沙南赡髓,饰像恒河血”,右一句“奈何贪嗔念,希与圣谛结”,一点情面不留。
可以说,王世贞回朝之后,不仅心思活泛起来了,其狂妄的本心,似乎也死灰复燃。
孙继皋再度看了一眼那立牌标题,直到转身进入场馆,仍在负手啧然摇头:“本以为弇州公至多蹭些名望,没想到真打算插上一脚。”
“也不知道哪来的底气。”
王世贞是大才,却不意味着是全才。
虽然其才学富赡,规模终大,但却未必比得过专研一道的人,更遑论辩经这种事。
若是本事不够,届时被按着打,那就是笑话了。
李三才闻言,若有所思道:“弇州公既然定下今日文会主旨,那必然不会是无根浮萍。”
“况且,门口这一句虽有些狂妄,却轻巧点明了如今争论之要点,足见真功夫。”
经营名望的人,对名望之事自然最是谨慎。
李三才视王世贞为结社一道的楷模,对其有着超乎寻常的信心。
两人踱着步子往里走,随意闲聊。
方一进场馆,就见到台上一名身着袈裟的光头和尚,正在侃侃而谈。
台下众人或坐或站,二楼有人凭栏而立,凝神静听。
孙继皋露出惊讶之色:“这是已经开始了?”
一旁的孙继皋自然也不知道。
两人也不是怕生的人,从旁抓了个士子礼貌询问。
被问及的士子,打量了两人一番,才低声解释道:“并未开始,那几位大家想去台上入座,正按文会的规矩,自证学问呢。”
两人闻言恍然。
这事在之前王世贞已经有言在先了。
王世贞是懂排名的。
虽然文无,朗声道:“我老师就在园内游览,让我来替他读篇文章,若是能上座,我便请他入馆,若是不能服众,我师徒二人便打道回府。”
他也不说自家老师是谁,朝众人作了一揖,便直接展开文章,朗声读了起来。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气之本体,曰理;理之化用,曰气,此朱子理、气之辩也。”
“乃承邵雍‘先天’、周敦颐‘太极’、张载‘气论’、二程‘天理’,朱子传我师,我师传我,今我亦有所得。”
“良知之本体范畴何在也?”
“朱子云,性。”
“仁义曰性,恻隐曰情;性是未动,情是已动;性是先天,情是后天;性为体,情为用,以心一同,其为体用一统。”
“……”
听到这里,台上的士人,已经品咂出一些味道了。
纷纷交头接耳。
李三才愕然道:“这是朱子理学的大儒?”
大儒不大儒不一定,但是肯定是理学正宗源流。
因为王学之后,只说“理”不外乎是“气”之理,从来不会保持“理”的超然性。
孙继皋也有些惊讶,带着猜测:“这是裕春公的弟子?”
理学式微,天下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吕柟与罗钦顺。
其中吕柟的弟子,便是薛应旂,但他并不纯粹,因为他是杂糅了王学。
从正统来学,如今的理学正统,在罗钦顺一脉,也就是孙继皋口中的裕春公袁洪愈。
裕春公袁洪愈是嘉、隆年间的名臣,清介绝俗、贫不属餍的名声,广为传颂——尤其是资助穷苦学生而欠下二十两银子,不得已让王世贞代为偿还的小故事,一度让其成为了士林楷模。
同时,这位张居正的同科,海瑞的举主,申时行的姑父,王世贞的忘年交,在儒门之中,是当世理学。
台下诸人多看客,老夫子尚且能皱眉沉思,新贡生大多面面相觑。
即便是今科会元孙继皋,也不由感到吃力——主要还是朱子理学式微的缘故。
听起来都吃力,自然也不复方才莲池大师讲完后众人踊跃表态的场景。
台上那人环顾四周,高声道:“诸位既不认本门学问,那我师徒二人便打道回府了。”
说罢,他转身便要离开。
正在这时。
一道苍老的声音在馆中响起。
“你这小辈毛毛躁躁作甚,去将袁抑之请来罢。”
钱德洪与王畿,被王世贞恭谨领着,联袂而来。
王畿朝台下拱了拱手:“袁抑之的学问,老夫以为还是不差的,请上来论一论如何?”
钱德洪也含笑点头。
场上众人,自然没有二话,纷纷拱手称是。
“我一位长者说过,真理越辩越明,朱子理学的正统,自然也是要请上来的。”
众人回头,看去,只见李贽施施然从二楼走下来。
“速速将人请来罢。”
薛应旂不知道从哪里走出来,施施然坐到台上的走席上,面朝台下。
李、薛二人,显然是早就到了,又不甘先到等候,落了下乘,所以并未现身。
直到此时钱德洪两人到场,才不约而同现身落座。
王世贞宽袍大袖,扶着两个老头入座后,才畅快大笑:“既然如此,速去将裕春公请来。”方才台上读文章那人,朝几位躬身一礼,才不徐不疾,走下台去,显然是去请老师了。
这个间隙,谈闲聊天自然是免不了的。
薛应旂半眯着眼睛,看着王世贞:“王凤洲果是全才,竟然对经学造诣,也如此自信。”
王世贞闻言,打了个哈哈:“近日薛公与李公论道,我旁听之下,略有所得,才临时给文会加了‘经’部,想一起探讨探讨。”
薛应旂不置可否。
看了一眼台下的看客,佛门的莲池和尚,号称融会濂洛关闽之学的周子义,湛若水的嫡传弟子洪觉山……
甚至连四川的士人都请来了,可不像临时起意。
王世贞悄然将话题引到别处。
李贽则是看向钱德洪与王畿二人,装若无意道:“近日都在与薛公争辩,倒是没读过二位教授师的文章,也不知于本体所执何想?”
没读过是假,试探两人姿态是真。
钱德洪哼哼了两声并不说话。
王畿则是轻笑一声:“李卓吾不是才批了我的良知虚无论?”
他轻声吟道:“当下本体,如空中鸟迹,水中月影,若有若无,若沉若浮,拟议即乖,趋向转背,神机妙应。”
良知本体,虚幻不真,一旦试图去捕捉或讨论它,就会偏离其本质,一旦试图去追求它,反而会背离它。
至于怎么致良知,那就得考悟了。
李贽哦一声,不再说话。
一会的功夫。
袁洪愈姗姗来迟。
是一名体型宽大,龙精虎猛的老者。
“裕春公。”
“袁公。”
不少认识的人纷纷见礼。
薛应旂朝其点了点头。
王畿则笑道:“袁抑之似乎又有精进?”
袁洪愈一丝不苟朝众人回礼:“诸位久候了,开始罢。”
说罢,几人齐齐落座。
只有王世贞含笑摇头:“还有人未到齐,诸位稍待。”
他顿了顿:“这位倒是还托我诵念一份文章,请诸君上评一评,看看坐台上还是台下。”
“也算是做个热场了。”
李贽闻言无动于衷;钱德洪与王畿对视一眼,面上带着疑惑。
薛应旂、袁洪愈则是无动于衷。
台下众人反而很给面子,听了半个早上也不腻,反而跃跃让王世贞诵来。
王世贞今日身着一身青袍,宽衣大袖,极为潇洒。
见状含笑点头,从善如流从怀中拿出一份文章。
他清了清嗓子,开头诵道。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下,是指能看得见或能感知到的有形之物,称作器物。我尝试举例,譬如说目之视、耳之闻、物之体,我总结为,五感上可以感知、认识上能以经验确定的。”
“形而上,则是指看不见或不能感知的无形之物,称之为道。我尝试举例,想法、观念、本源、天理、性灵,我总结为,只能依靠思想进行脑补推演的。”
“我姑且将‘大道之争’,称之为形而上学,这是对其思考范畴所做的界定。”
这一句话出口。
场面瞬间安静了不少。
连大和尚上去争座次,都是满口之乎者也,如今突然来了一个大白话,大家显然不太习惯。
尤其一众老夫子,纷纷蹙眉摇头不已。
倒是年轻士人,正襟危坐,心中暗自感慨,终于来了个听得懂的了——大家这些时日,见惯了李贽在新报上与人争论,都是用大白话,多少见怪不怪了。
“关于形而上学的研究,起源于先秦,形成广泛学说,则在宋明。”
“形而上学以周张、程朱、陆王为分界,我大致将其分为天道观、性本论和心性论三个阶段,这是宋明儒学研究的大势,其基本方向是归向孔孟之心性论。”
“若就各阶段之中心观念言,则。
“而李贽李公则是截然相反,泰州学派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良知现成,大道蕴于贩夫走卒”,或许可以总结为李公的视角。”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是否认识了世界……事物不会因为我认识不到而消失,贩夫走卒不会因为我的愚笨而死去,世界不会因为我的痴狂而湮灭。”
“既然如此,从认识的角度而言,究竟是‘我’在先,还是世界在先呢?”
“先天先天,若是世界在‘我’之先,那么还存在先天之‘我’吗?”
“在这种视角之下,李贽李公不得不借助于王子的本心,走回朱子格物致知的老路,兼容并蓄,另有开创。”
“接触事物、沟通凡人、感知世界——新格物致知,并非是悟道,而是行为上‘实践’,乃是世界本源抽象之共性,理之所在。”
“这,就是李贽李公的普世道德理论由来。”
“普世、经验、实践,一切践行所形成的认识,所谓,实践理性。”
“认识的视角不同,良知本体的范畴自然亦有不同,此二者,才是如今李公与薛公,乃至诸多学派之间,最根本的争论。”
“是为,道途之争。”
台下鸦雀无声。
台上几人莫名悚然。
王世贞念完后,默默合上了文章。
他挥了挥袖袍,朝台上台下问道:“诸君,这位道友,届时是应当台上入座,还是台下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