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赴神秘之邀,探未知险途(1 / 1)

帐篷里的应急灯在第七次电压不稳时彻底熄灭,盛瑶手腕上的军用终端自动亮起蓝光。

她盯着被机油和石墨烯粉末弄脏的战术背包,指甲无意识抠着折叠椅的防弹涂层。

"黑鹰徽章代表的是北欧联合防务局。"邬凌将分解好的***零件放进海关许可箱,"三年前他们在北极冰盖下面挖了个地下城。"

"所以这是清算?

还是招安?"盛瑶突然抓住正在合拢的箱盖,金属边缘在她虎口压出红痕。

帐篷外传来海浪拍打防波堤的声音,像某种加密过的摩尔斯电码。

邬凌用****挑开信封的量子火漆,全息投影在两人面前展开三维地图。

代表极光的绿色数据流中,有个坐标点正在规律闪烁,与信封水印完全重合。

"是邀请函。"他把能量棒包装袋折成纸飞机,"对方想看我能把蜂巢理论推进到什么程度。"

次日凌晨四点,军用运输机在暴雨中起飞。

盛瑶藏在送行队伍里,看着邬凌的战术靴踩过积水,黑色风衣下摆扫过安检门时带起一串警报声。

她摸到口袋里多出来的芯片,上面刻着蜂巢结构的凸点——这是邬凌昨晚偷偷塞给她的生物电场参数修正公式。

赫尔辛基机场的电子屏显示航班延误时,邬凌正在免税店试戴战术目镜。

镜片折射出三个不同方向的跟踪者:穿驼绒大衣的老者翻阅报纸时露出虎口处的植入芯片,空乘打扮的金发女郎耳后闪着军用传感器的冷光,清洁工手里的金属探测器总对着他的行李箱。

转机奥斯陆的候机厅里,广播突然用四种语言通知二次安检。

安检员拿着手持扫描仪在他胸前反复划动,直到识别出他心脏里的纳米机器人军用标识才放行。

邬凌盯着对方制服袖口磨损的刺绣花纹——那是五年前就淘汰的北约特种部队徽章样式。

私人飞机舱门关闭的瞬间,暴风雪裹挟着加密频段的无线电噪音涌进来。

邬凌摸到座椅夹层里的神经电流诱导装置,后颈的军用抗干扰芯片立刻开始发烫。

他假装整理安全带,把盛瑶给的芯片塞进座椅调节齿轮的缝隙,上面记录的生物电场波动模式正在改写诱导装置的频率。

当飞机冲破平流层的瞬间,邬凌在舷窗倒影里看到副机长后颈的条形码。

那是北极实验基地三期志愿者的标记,而三期实验因为伦理问题在三年前就被叫停。

他解开袖口的石墨烯防弹布,露出植入式战术终端,屏幕上跳动的信号强度显示机舱里至少有七个不同频段的监听设备。

空乘送来餐食时,餐刀在瓷盘上敲出特定节奏。

邬凌用叉子尖在桌布上画出谐振频率曲线,当曲线与蜂巢理论的核心算法重叠时,整架飞机突然陷入剧烈颠簸。

他扶住倾倒的香槟杯,看到液体表面浮现出微型漩涡——这是机舱气压被人为干扰的证据。

降落前两小时,所有电子设备同时黑屏。

邬凌摸到战术腰带里的电磁脉冲弹,却闻到通风口飘来低温润滑剂特有的苦杏仁味。

这种产自西伯利亚军事基地的航空润滑油,让他想起信封上那个经纬度坐标点此刻的实时温度:零下41摄氏度,正好是纳米机器人集群的最低启动阈值。

舷梯接触冻土的声音像生锈的齿轮在转动,邬凌数着步伐走下台阶。

雪原尽头的地平线上,黑色建筑群像竖立的导弹发射井,外墙的激光防御网在暴风雪中若隐若现。

他踩碎一片落在脚边的冰晶,听到军用靴底传来的空腔回响——下方三十米处,某种巨型机械装置正在发出与蜂巢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共振频率。

邬凌在安检通道前停住脚步,两名佩戴双面徽章的检查员正在核对入境者瞳孔信息。

当他将战术终端贴在扫描仪上时,左侧检查员突然按住警报按钮:"军用级纳米机器人需要特别许可。"

"根据《北极公约》补充条款第17章,"邬凌用匕首尖划过终端边缘,"非作战型科研辅助设备享有豁免权。"他的刀刃精准挑开终端外壳,露出里面闪着蓝光的北极科考队认证芯片——这是临行前盛瑶通过外交渠道弄到的伪装身份。

右侧检查员的呼吸频率变了,防寒面罩边缘凝结的冰晶簌簌掉落。

邬凌注意到他腰间老式信号***的型号,这种七年前北约特种部队标配的装备,与现在制服上的北欧联合防务局徽章形成微妙的时间差。

"你们的防冻靴是俄罗斯去年研发的极地款。"邬凌突然用俄语说道,看着两人瞬间绷紧的肩膀肌肉,"但袖口磨损处露出的内衬布料..."他闪电般扯开对方袖扣,"印着英国情报局的暗纹。"候检人群响起压抑的惊呼,两个检查员对视一眼,默默按下通行键。

穿过二十米厚的防辐射隔离门,六个穿着白色极地作战服的军官在廊桥列队。

为首的高大男人摘下防弹目镜,露出左眼机械义眼里跳动的红光:"欢迎来到北极真理之笼。"

邬凌的战术靴在钢化玻璃地面上踩出清脆声响,他忽然停在第三块地砖边缘。

这个位置正好能让头顶的自动机枪因角度偏差形成射击盲区:"你们在赫尔辛基用的跟踪者太业余了,下次记得给植入芯片做防冻处理。"

军官的义眼红光突然增强,他身后士兵的电磁步枪发出蓄能嗡鸣。

邬凌却伸手拨开指着自己的枪管,指尖划过枪身上新刻的编号:"三天前才从乌克兰战场撤下来的武器,带着焦土味道就别假装和平使者了。"

"您比传闻中更令人不愉快。"军官扯下胸前的北极星勋章砸在地上,金属撞击声在走廊里激起回音。

邬凌用鞋尖勾起勋章,露出背面激光刻印的细小文字——那是五年前某次秘密清剿行动的代号,参与部队去年刚因战争罪被国际法庭起诉。

进入电梯时,邬凌将勋章弹进角落的垃圾处理器。

下降过程中,他数着楼层显示屏跳动的数字,当数字在"B13"层停顿的瞬间,军用终端感应到异常电磁脉冲。

这种频率的波动,恰好能激活休眠状态的蜂巢型纳米机器人。

所谓的会议室是个三十平米的白色立方体,邬凌刚踏进门就闻到低温润滑剂与塑胶炸药混合的独特气味。

当自动门锁发出量子加密特有的蜂鸣时,他假装整理袖口,将盛瑶的芯片贴在手腕内侧——这里墙体夹层用的吸波材料,会扭曲所有向外传输的信号。

中央会议桌突然升起全息投影,显示着蜂巢理论的核心算法。

但邬凌注意到投影边缘有0.3秒的延迟,这说明展示的模型是经过篡改的诱饵版本。

他后退半步,战术靴跟撞到墙体的瞬间,听到金属空腔特有的共鸣声。

温度突然下降五度,通风口飘出带着催眠气体的白雾。

邬凌解开领口石墨烯材质的防弹衬衣,露出锁骨下方的军用抗毒芯片。

当白雾触碰到皮肤表面时,芯片立即释放出中和剂,将淡蓝色雾气变成无害的水珠。

他走到投影仪后方,发现地面有细微的静电吸附现象。

军用终端显示此处存在隐形状态的电磁牢笼,只要触发警报就会形成高压电网。

这时墙体内传来齿轮转动的震动,某种低频次声波开始冲击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