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怎么就这样了!(1 / 1)

朝堂之上,海山大发雷霆。

“如今南方尽数落入贼寇之手,而动尔等竟敢阻止朕南征!”

怒视着下头跪了一地的臣子,海山气的双目赤红。

可纵使他接连处置好几个反对开战的官员,仍然无法让这帮臣子低头。

”户部,兵部呢,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户部,兵部的大臣也是叫苦不迭。

西北王和阿难答的叛乱,虽然已经平定,可这两场仗不如说是惨胜。

元朝精兵死伤无数,不知牵累了多少百姓。

要知道,这次的战斗不仅搅乱了西北部,甚至连陕西,江北都有所波及。

除了十家九户无儿郎的惨状, 耕种更是收到了巨大的影响。

刀兵乱世,人们逃命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去管庄稼。

更别提江南还被赵贼给占据了。

今秋朝廷收上来的粮税,只有往年的三成。

就这点钱粮,除了发放百官俸禄,剩下的全用来填之前平乱留下的窟窿了。

别说南征了,现在若是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灾荒,朝廷都不一定救济的起。

皇帝脑子一热, 竟然还想打仗。

就算人命不值钱,可征兵要不要钱,出兵要不要钱。

西北战乱之后的安抚要不要钱?

朝廷事大,可这国家和小家一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哪个少了钱能转得开。

更别提打仗了。

若只是普通剿匪,他这个户部尚书咬咬牙,也能挤出来。

可赵贼那是普通的土匪吗?

那可是反贼,还是能用三万人吊打十几万人的超级大反贼。

如今更是几乎占据了整个江南。

朝廷要想南征,没个三五十万大军,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可三五十万大军,都不用算开拔。

如今的国库,连前期的征兵都不够。

大都是有十几万禁军,可皇上他敢调用吗?

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不满和怒气。

而后默契的压低了头颅,开口请罪:

“臣等无能,请皇上恕罪!”

“恕罪,恕罪,你们除了这个还会说什么?一帮废物,饭桶!主辱臣死,那赵贼都骑到朕的头上来了还恕罪,你们怎么不去死!”

海山在上头继续砸东西发癫,户部尚书则是将头垂的更低,心头愤懑。

这官是一天也当不下去了,当初太后封了四位摄政大臣围剿赵贼。

是你们这些王爷宗亲不安分,好好的仗不打,非要造反。

真要说起来,你海山又是什么好东西。

造反弑帝,为一己私心不顾大局,放任赵贼坐大。

如今好了吧,赵贼被成了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称王占据了整个江南。

要户部尚书说,那赵贼就不该称王,长江以南的广袤沃土在手还称什么王?

直接称帝也是使得的。

而且自从登基之后,原本还算英武的海山脾气越来越暴躁。

最近一段时间更是如此,搞得整个朝堂都是人心惶惶。

已经惹得很多大臣不满了。

随着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以及吏部递上来的各种伤亡,消耗,以及天灾的折子。

海山被折子上满目疮痍的江山,惊的脸色煞白。

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明明一开始,只是一场在平常不过的水灾和剿匪。

怎么就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海山看着下头跪成一片的朝臣,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江北陕西,甘宁,蒙古,各有灾情。

过江之后的章雄,更是在政委出身的狗头军师的帮助下,迅速在受兵灾颇重的陕西,拉起了一支队伍。

有了赵玉亲自下场救灾的珠玉在前,此次江北的灾情,朝廷更是不敢忽视。

这要是被赵玉给比下去了,大元如今剩下的这点国土民心,还能守得住吗?

颓靡过后,海山很快打起了精神。

既然仗打不成,这灾总得救得漂亮点吧?

赵玉都示范一遍了,若是朝廷还是一点成绩都做不出,那这大元的江山才真的要亡了。

提到救灾,跪着摸鱼的大臣们瞬间就不困了。

这可是名利双收的好机会。

海山党,皇太子党,太后党,纷纷下场为各自的阵营争夺利益。

海山想御驾亲征,亲自巡幸江北。

这想法, 刚冒头就被文武百官按了回去。

天子不坐危堂。

堂堂帝王岂能涉险。

这种苦活累活,还是得仁厚亲和的皇太子去。

更有甚者,说赵玉是个女的,就该让同为女子的太后去。

多方大战,一时间朝廷乱成了菜市场。

看着下头解决问题时不行,争权夺利时就活蹦乱跳的大臣们。

海山气的差点杀人。

可他也知道,自己亲自去,肯定是不现实。

只能忍着憋屈,将这个任务派给了皇太子。

随后,为了重新拉拢民心,更是下令开恩科,明文规定包税制的限定税额,并下令规定,灾荒年士绅必须承担起救济灾民的责任。

至于怎么让这些士绅老爷同意,很简单。

要么士绅救灾,要么改革税制。

你们自己看着办。

这帮士绅一个比一个鬼精,自然知道该选哪一个。

不就是救灾吗,怎么救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总归不会是他们吃亏。

随着这个指令的下达, 朝廷在民间的声望更是一落千丈。

但海山也确实是没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尽管他想尽办法筹集钱粮,甚至不惜动用抄家的手段。

可这样募集而来的钱粮终究是有限的。

他是皇帝,又不是赵贼。

而恩科呢,确实激起了一些水花。

毕竟不待见征北军的士绅儒士简直不要太多。

但与此同时,也代表了在朝廷和征北军的对峙中,赵玉正式占据了上风。

元廷的动向,自然瞒不过赵玉的眼睛。

当得知元廷除了固守江北,并且抄袭她的救灾方案之外,并没有其他动作之后。

赵玉心里一直提着的那根弦,终于松了几分。

她终于可以全力投入江南的发展建设,和海贸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