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准备三堂会审伽利略
随时准备三堂会审伽利略
维持大明和吕宋总督府之间隶属关系的保障,从来不是什么君臣之义,而是大明水师强横的实力。
这就是朱翊钧不在意殷正茂把人沉海的原因。
万历元年末,殷正茂带着招降的林阿凤渡海奇袭吕宋之后,大明如果没有开海,没有重建水师,就是殷正茂再忠君体国,他也只能心里想想,所有人都只会逼着他自立为王;但现在大明水师强横无比,就是殷正茂再想自立为王,锡土建国,也只能想想,所有人都会逼着他忠君体国。
很多时候,人看似有很多的选择,但其实压根就没得选,现在这样就很好,事事有奏闻,所有赤铜都拉到大明换取货物和宝钞。
吕宋是个总督府,不能用腹地的条规去生搬硬套。
“泗水侯的侯府世子,泗水侯可有人选?”朱翊钧笑着问道,对于陈成毅提出的册封世子,朱翊钧自然乐意,当然也要考虑殷正茂本人的想法,杀几个罪犯而已,他就是把流放犯全杀了,朱翊钧也不会如何。
殷正茂有三个儿子,老大殷宗伊在前军都督府做经历,就是领个俸禄,在大明京师,不在吕宋;老二殷宗傅是锦衣卫的千户,加轻车都尉,也是不视事儿的闲职,在老家南衙徽州。
只有老三殷宗信在吕宋,尚了周德妃义女盈嘉公主朱轩嫦。
这算是他们徽州殷氏开枝散叶,有了三房。
按照大明继承法的嫡长继承法,长子殷宗伊是最好的人选,而且人也在北衙,若是殷正茂在吕宋逝世,大明正好把泗水侯府内迁,这样一来,把吕宋彻底消化掉,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谋划。
“国姓爷想让三子驸马都尉殷宗信嗣位,还望陛下成全。”陈成毅再俯首,说出了一个让人意料之外的名字。
按照惯例,驸马都尉不视事儿,殷宗信既然做了驸马爷,就不该再奢求了,按照惯例,该是嫡长子嗣位,殷正茂欲立小儿子,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陈成毅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国姓爷说长子多疾,次子不习戎事,且不在吕宋,对吕宋诸务不熟,唯有三子,文武双全,可为陛下尽忠。”
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殷正茂不打算将泗水侯府迁回腹地,而是打算让泗水侯府在吕宋世袭罔替下去。
这很犯忌讳。
“说是女婿,其实比朕还大,殷宗信朕也见过,是个忠君体国之人,文武双全倒也说得过去,就他吧,冯大伴下章内阁拟诏吧。”朱翊钧没有任何犹豫做出了决策,笑着说道:“朕欲仿黔国公旧事,也希望泗水侯府能够如黔国公府。”
“臣叩谢皇恩。”陈成毅还以为陛下会不同意,以为陛下会让礼部出来当这个坏人,毕竟涉及到了泗水侯府内迁的问题,但陛下答应的这么快,是陈成毅完全没料到的。
“陛下,臣以为略有不妥。”张居正听到这里,就站了出来,他要反对,万士和这个帝党就不必指望他了。
朱翊钧立刻说道:“先生,咱们以前说好的,当初泗水侯渡海至吕宋开辟的时候,就一直引了黔国公府旧事,包括让朕的义女嫁于殷宗信,给国姓,都是如此,先生。”
“陛下,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张居正不答应,他的理由很简单,之前他低估了吕宋王化的进程,其实吕宋,甚至是整个南洋有太多的汉人了,吕宋王化没有想的那么困难,再加上开海海贸的兴旺,让吕宋王化的进程比绥远还要快。
现在来看,泗水侯府内迁,更加合适。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极为严肃的说道:“先生,咱们都不在吕宋,吕宋到底是因为泗水侯在才如此稳定,还是因为大明的羁縻才如此稳定,朕原以为是后者,今日看来,反倒是前者。”
“因为泗水侯还在,所以才如此稳定。”
“先生啊,你看看这些个贱儒吧,泗水侯在,他们都敢做到如此的地步,若是泗水侯不在了,甚至是泗水侯府也不在了,吕宋还不得成了反贼的老巢?到时候东南海寇四起,就成了必然。”
张居正认真思索了一番,才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陈成毅一时间有点懵,他分不清,搞不清楚状况。
中,带有潮汐二字,被裁判所勒令退学,我没能完成我的学业。”
伽利略简要描述了自己过往的人生。
他被迫退学,就因为文章里带了潮汐二字,违反了教廷的教义,这让伽利略无法完成学业。
朱翊钧在听到潮汐两个字的时候,就确定了这个伽利略就是他认知里的那个伽利略,简而言之,面前这位年轻人,就是现代科学之父。
“你认为潮汐是如何引起的呢?”朱翊钧笑着用拉丁语问道:“每天涨潮落潮,似乎都有规律,你觉得潮汐因何如此有规律的运行呢?”
伽利略的汉话不好,这也不是外交,朱翊钧选择了用拉丁语,更加快捷的沟通。
“尊敬的陛下,潮汐是由海水的来回晃动引起的,地球绕太阳旋转是椭圆形的,所以它会有加速和减速,正是因为加速和减速,引发了广袤海洋的晃动,才有了涨潮和落潮,让涨潮落潮如此的规律。”伽利略十分意外的看了一眼皇帝,远在大明的皇帝,居然会拉丁语!而且字正腔圆,一股子正宗的老罗马贵族腔调。
其实是大明对拉丁文的部分音节进行了细化,让朱翊钧的发音看起来更有贵族腔调而已。
“不不不,朕以为不是这样的,朕觉得是因为月球、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导致的,如果按照你的理论,在近日时加速,在远日时减速,那么潮汐变化,涨潮和退潮的时间,应该随着加速减速而变化,但我们观察到,涨潮和落潮的时间无论什么季节,间隔都是相同的。”朱翊钧伸出手,和伽利略争论了起来。
他拿出了一张纸,用铅笔画出了横纵两轴,时间为横轴,涨潮高度为纵轴,简单勾勒出了一个图像,继续和伽利略讨论,而冯保让人寻来了皇叔朱载堉的研究报告。
“这是我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伽利略为之愕然,他惊讶的是皇帝拿出的数学工具,一个简单的图像,把问题表述的如此清楚明白,而且如此具体,而且陛下的论点似乎非常充分。
皇帝给出了充分的证据佐证自己的观点,有着海量的数据,有着超长期的观察,有着丰富的图表,还有专门的五经博士去测算,这么多的铁证面前,让伽利略对自己潮汐论的观点,制度,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朱翊钧不会破坏规矩。
不过以伽利略的天分,考个皇家格物院,还是没有问题的。
即便是伽利略考中了格物博士,朱翊钧也会随时准备三堂会审伽利略,他要是走,那指定是不让他走的。
朱载堉说过,格物之道,万物无穷之理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知识总是在主动或被动的传播,但五经格物博士,是必然有国界的。
“大明已经有了强横的五桅过洋船,事实上,没有人是五桅过洋船的对手,为何大明还要研发快速帆船呢?”伽利略又提出了自己的旅途中的疑惑,快速帆船似乎好像没有任何意义。
朱翊钧斟酌了一番说道:“若是不建造快速帆船,世人又怎么知道我大明爱好和平、以德服人呢?之前只有五桅过洋船的时候,还有人想要在这片土地和大海上,挑衅大明,快速帆船开始武装巡游后,这种情况就不再出现了。”
这就是朱翊钧的答案,发展武力军备,是为了地区的和平有序发展,这是大明所应该有的大国担当。
发展武力是为了和平,这看起来是鬼话,但大明确实是这么做的。
朱翊钧结束了接见使臣,黎牙实在完成了递交国书的那一刻,再次变成了大明鸿胪寺的通事。
伽利略面圣似乎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但他其实已经获得了好处,至少他可以在大明自由活动,甚至可以考取大明的格物博士。
伽利略其实没有退路,他是被教廷赶出来的,泰西的教廷不允许他从事医学、天文的研究。
在陈成毅、黎牙实、伽利略离开之后,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说道:“泗水侯府留驻吕宋之事,朕意已决,朕宁愿再出现一个云南,也不愿意再出现一个交趾十三司了,永乐、宣德之后不再开海,不就是因为交趾十三司的原因吗?”
“臣过分乐观估计了吕宋的情况,陛下思虑周全。”张居正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认为皇帝的决策更加英明,吕宋的良好发展,的确让他有点过于乐观了,但陛下一如既往的料敌从宽,事事都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南衙最近有一股谬论在蔓延,先生注意到了吗?”朱翊钧询问张居正有没有关注到最近南衙的风力。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是《勿言》那本杂报,论如何持续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文章?”
“然也。”朱翊钧点头说道:“王次辅知道吗?”
“臣看过了。”王崇古回答了陛下的问题,但没有对那篇文章发表看法。
“那篇文章说的虽然过分,但的确有几分道理。”朱翊钧叹了口气,从冯保手里拿过来了杂报,递给了众人传阅。
这本杂报刊讨论了一个问题,工坊主如何持续获得廉价劳动力,一共有五个办法。
第一,让百姓始终处于贫困的状态,只有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百姓才肯接受牛马一样的工坊生活;第二,引进番夷,对于番夷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吃饭,为了口粮可以出卖灵魂的番夷,无疑是最好的牛马。
第三,将教育设置更高的门槛,让穷民苦力只能自己内部比价,陷入无限的底层互害的矛盾之中;第四,减少官厂配给的官舍、食堂、学舍、惠民药局,以此来降低穷民苦力的最低保障,就会变得更加服从;
第五,想方设法让穷民苦力背上负债,杀死一个人灵魂最好的办法,就是负债。
这五个办法能够充足的保证廉价劳动力的供应,让工坊始终不缺少劳动力,进而维持庞大的规模。
没有工匠愿意让儿孙们世世代代的当牛做马,这五个办法,就可以把人逼到工坊里当牛做马,维持大明庞大的生产规模,才能维持白银的持续流入。
逻辑上看起来没有任何的问题。
“陛下,臣有更简单的办法,真的要这么做,他这个太复杂了。”王崇古颇为平静的说道。
让大明大多数人,像个人一样的活着,生活变得更好,很难,但要让他们活的很痛苦,那可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