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1 / 1)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

五品官身牙牌真的是一个大将军府的纨绔公子能搞得到的吗?如果是不视事的闲散官,确实有那种可能,不过是武官,而不是文官,更不会是不在五行之中的五经博士了。

戚继光只是大将军,他的确是武勋之首,但文官和武官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

所以,答案已经非常确定了,要么这块牙牌是假的,要么就是搞到这个牙牌的人,身份有大问题。

“确定是黄公子搞到的吗?”李贽不动声色的将牙牌还了回去,平静的问道。

林辅成收回了官身牙牌,他这个牙牌知道的人很多,他公然拿出来过,他笑着说道:“嗯,就是黄公子让人给我的,所以不必担心,黄公子真的权势滔天。”

“确实是。”李贽犹豫了下,最终没有多说什么。

至于牙牌的真假,林辅成又不是藏着掖着偷偷用官身马牌、牙牌的山人,他在京堂活跃,若真的是假的,早就有人去找他的麻烦了,看不惯和喜欢林辅成的人一样的多。

万历十一年还敢私造官身牙牌,那完全是在考验九族之间的羁绊。

可不就是权势滔天吗?!

全天下都是黄公子的,黄公子,皇公子,蓬莱黄氏天上人。

李贽猜到了,很简单的道理,戚继光的手不可能伸的那么长,伸到位于禁苑的皇家格物院,所以这块腰牌的来历就很清楚了,是皇帝陛下本人授予的。

李贽没有揭破黄公子的身份,这很显然是一個公开的秘密,他能猜出来,别人也能猜出来,大家之所以不说,他李贽也不会犯傻一样的去揭破这一层神秘的面纱。

他已经恶了皇帝一次,被皇帝严厉申饬过了,这一次再揭破了身份,弄的陛下不得不换个马甲看热闹,恐怕他李贽在京堂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朱翊钧也准备了好多个马甲,准备换着来用,他倒是很多次暗示林辅成,可是这林辅成愣是没敢往深居九重的皇帝身上想。

百姓日用方是道,李贽也是要活着的,居京师大不易,他得赚到钱,才能不让家里人继续跟着他受苦。

李贽从光德书坊离开后,最终还是决定把事情写下来。他需要一些名气,名气等于银子,银子等于日用,等于家人不必被饿死。

朱翊钧收到了光德书坊呈送的新刊,在认真看完之后,选择准许刊发。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

李贽会种地,和大明大多数士大夫不同,所以李贽不是个贱儒。

大明的荒地很多,各地抛荒的田亩数不胜数,这些田地荒着不种地,简直是在作孽,而李贽到黄州府后,和妻子黄宜人垦了七亩的荒地,刚垦出来,各色人等纷至沓来。

先是这拿着地契的乡贤缙绅,说地是他们家的,你垦荒就得交租子。

为了这七亩地,李贽只能和当地的乡贤缙绅打起了官司,但是毫无疑问落败了,地契做不得假,的确都是真的,李贽最后以一亩一两二钱银的价格将这些地,买到手里,才算是了结了这件官司。

到这里这件事还没完,立刻就有人上门讨要沟渠钱,李贽再细细一打听,才知道,这地买到了手里,可是你要用沟渠要给钱,否则你就自己挑水去吧。

交完了沟渠钱还不算晚,还得再交一笔泉钱,就是水钱,沟渠钱、水钱,都不是小数目,李贽一算,这种一亩地一年还要赔上三钱银子!

真可谓是:尽彻泉源入漕,不许留半滴沟洫间。

李贽就去找了知府,他是从姚安知府上致仕,还有功名在身,自然可以找到知府,知府也是为难说你这七亩地的浇灌,不用交这个钱,他这个面子还是有的。

李贽就问:全邑万顷,家家户户皆负藁税地租乡部私求,而令余数亩灌溉丰收,纵与,必不受,恳求之。

李贽让知府管一管这个沟渠钱和水钱的事儿,给百姓留条活路。

他这种人最让人讨厌,你自己不想交钱,你和耿定理是好友,我想办法让你的田亩有水用,你还不满意,要让整个黄州府田亩都有水用?

知府又不是东海龙王!

知府无奈只好礼送出门,告诉门房,日后李贽再到就不必报闻了。

李贽回到了家中,次年大旱,乡民饿殍数里,这里面也有李贽的两个女儿,得邓石阳资助,李贽、妻子、大女儿终究是活了下来,但万历十年,黄州府饿死了数千人之多。

整个故事的篇幅并不是很长,但读的时候,总是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在林辅成的故事里,多少都能看到跌宕起伏,比如高阳何氏灾年不减租,后来高阳何氏被灭了门,祁州闫氏把人堆了肥,最后也被刑部尚书王崇古给堆了肥,腰山王氏侵占官田,自己被抄家,而且还引发了一连串对官田侵占的清查。

林辅成的故事,都有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感。

而李贽的故事只有冰冷的现实和残忍。

而且这个故事里,找不到人来承担责任,看起来像是天灾,也更像是人祸,但悲剧就这样明晃晃的发生了,似乎没人有错,但似乎人人有错。

就连故事的本身,李贽本人也有错,他如果肯接受当地知府的恩惠,自己家里的田会有水用,自己的女儿就不会饿死了,或者再往前看一看,他李贽接受了田亩的诡寄,还能把日子过成这样吗?

李贽的故事在京堂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后戛然而止,因为人们发现,李贽的批评,他的控诉,比之林辅成更加有力,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表的沉重,因为并没有解决的办法。

朱翊钧对这种批评的文章持有积极态度,大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去提出来,然后所有人一起去面对他,而不是四个阶段法的去糊弄,糊弄来糊弄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明亡国。

朱翊钧在等李贽的想法更加成熟,解决黄公子提出的那些问题。李贽说的办法很好,无代表不纳税,具体该怎么执行,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就是日后李贽在京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永乐大典简要本,从京堂送往了长崎,长崎总督府的徐渭对这卷书,爱不释手,但徐渭也写了奏疏,请皇帝暂缓送往长崎总督府的永乐大典正本,这里还不够安全,送来很容易落入贼手之中。

“这倭国人真的是七分兽性根深蒂固。”松江孙氏、长崎市舶使孙克毅看着手里的一份塘报,面色凝重。

海防巡检们发现了一些事,这些塘报汇总到了总督府来,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倭国有三种骂人的称呼,衮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除了火药火器之外,这次织田市前来,最大的目的,就是请一队大明的海防巡检负责织田信长的戍卫,他已经无法相信任何人了。

罗应和听闻织田市如此说,啧啧称奇的说道:“毛利辉元派出了二十个足轻去刺杀,本来就没打算着有人能成功,当火铳响起那一刻,织田信长这个主公和家臣之间的间隙,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弥补了。”

整个刺杀的过程,织田信长要是死了也就罢了,他没死,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他没死,看哪个人都是反贼,即便是忠诚的家臣也是胆战心惊,生怕自己被怀疑。

一旦有了无法沟通的间隙,裂痕就会无限的扩大。

而且毛利辉元还拉起了第四次织田信长包围网,在如此局面之下,织田信长没办法,只能派出妹妹来长崎总督府,诉诸于外力,就不意外了。

“我们提供不了任何的帮助,织田信长可能不清楚,大明墩台远侯和海防巡检,都是直接隶属于北镇抚司,归缇帅直接管辖。”徐渭摇头说道:“他拜错庙了。”

墩台远侯、海防巡检是直接归属于北镇抚司的直属衙门,是大明条条块块政治架构里的条条,更加直白的讲,他们都是天子亲军,因为北镇抚司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而且也是大明缇骑的主要来源。

这些人,长崎总督府无权调遣。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恳请上使放行,让我前往大明朝拜。”织田市没有放弃,既然长崎总督府无法调动,那就前往大明,想方设法的说服大明皇帝。

织田市想了想开口说道:“我们可以付出报酬,而且很多。”

“陛下的确非常喜欢银子,但我笃定你这次前往大明,不会有任何的收获,在陛下心里,有些东西根本是不能折现的。”徐渭非常确信的说道:“墩台远侯和海防巡检,就在这个范畴之内。”

徐渭对大明皇帝还是有些了解的,贪财是真的贪财,皇帝的面子都能换银子,但有些东西,银子是换不到的。

长崎总督府不能阻拦倭国使者前往大明,因为它只是总督府,如果刻意阻拦,有锡土自治之嫌疑。

自国初藩王建藩,就有分王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传统,分封的只是爵位而不是土地,给予爵位却不管理百姓,领俸禄而不治理庶务,这就是大明建藩的基本逻辑。

长崎总督府当然不会阻拦织田市前往大明,但在徐渭看来,大明皇帝不会准许。

“或许吧,但总归要试试才行。”织田市沉默了片刻,还是想要作为使者前往大明觐见,夏天眉毛长得快,到了大明眉毛已经长出来了,也不会恶了皇帝。

第四次织田信长包围网已经全面拉开,群狼环伺,还有内鬼在配合,织田信长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局势之下,和家臣们又离心离德,这个时候,哪怕是希望渺茫,也要试一试再说。

“上次刺杀的叛徒找到了吗?”徐渭好奇的问道,织田信长有没有抓到那个提供了便利的叛徒。

织田市摇头说道:“没有,甚至都没有去查,兄长说,这个时候去查,反而人人自危,还不如不查,此时不查,随着时间流逝,一切的证据都会消失,到那时,想查也查不到了。”

被刺杀了却不能查,只能这么糊里糊涂的息事宁人。

万历元年的刺王杀驾,张居正对皇帝说:臣无能,那是张居正第一次在皇帝面前说出了无能这两个字,张居正和稀泥选择了息事宁人,朱翊钧选择了认可张居正用刺王杀驾案交换政治利益,换到了杨博支持考成法,换到了杨博致仕,换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

若非张四维胆大包天,大火焚宫,搞得晋党内部都对张四维愈加不满,甚至王谦也被迫买凶杀人,刺王杀驾案,朱翊钧只能等到张居正死后,再做计较,毕竟是张居正出面处置了。

织田信长此时面对的局面,和万历元年朱翊钧面对的局面是相同的。

但那时候大明皇帝有铁三角,李太后、冯保和张居正联手保护,织田信长则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一个,谁都无法相信了,只能让妹妹前往大明,一个长相漂亮的女人,泛舟渡海前往大明。

“这次的火器和火药,没有织田信长的配额。”徐渭看着织田市告诉了她一个噩耗,为了平衡双方的实力,这次的火器火药,没有织田信长的份儿。

织田市对这个事不是很在意,她摇头说道:“兄长早有预料,临行前,兄长对我说:大明需要的是白银,而毛利辉元掌控着倭国最大的银山,石见银山,大明有倾向也是正常,不必过分纠缠。”

“我相信我的兄长!他们组建了三次包围网,都无法奈何兄长,这一次也不例外!”

织田市对他哥哥是否能够取胜,很有信心,前三次他们都失败了,这一次也必然失败,不过是成为天下人,必然要经历的些许风霜罢了。

“很好,那你准备好,随大明运银的船前往大明吧。”徐渭点头,他没有和织田市多谈,这一次,徐渭不看好织田信长能够再次挣脱包围网。

人心散了,队伍就没法带了,朱纨自杀、张经、李天宠死于构陷,整个东南人心思动、人心启疑,那是大明最危险的时候,也是倭患能够逞凶的原因,人心都散了,怎么平倭抗倭?

胡宗宪平倭荡寇是尽心尽力的,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忠良,才终究是把局面稳定住了。

在织田市没有出发的时候,一则战报传到了长崎总督府,毛利辉元的水师战胜了织田家的水师,伊势、志摩两令制国国主,三万五千石大名九鬼嘉隆,不敌村上武吉,大败而归,大阪湾的制海权落入了毛利家。

本就人心惶惶的局面下,如此大败,必定造成更严重的士气低迷,绝无可能是诱敌深入之策。

织田信长必须要更快的解决自己安全问题,否则就是龙困浅滩,所以他写信给了织田市,催促织田市赶快出发前往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