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贱儒就是矫情(1 / 1)

贱儒就是矫情

大臣们天天喊着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明千秋万代,圣德日新,圣政日理,亿万年太平之业。

哪有什么朝代可以万年太平之业?就跟人能长生一样不切实际。

其实朱翊钧对张居正写好的还田疏非常在意,那本还田疏,就是朱翊钧心心念念的治国良方,但推行不下去。

历朝历代,在晚年的时候,是无法对生产资料进行分配的,比如贾似道的公田法,就是其中的典型,张居正构想的还田疏,其实和公田法的思路是相同的,都是用货币购买田地,然后公田招租。

制度制定时,设想的越美好,越难以置信。

首先大明朝廷的白银发下去的过程就开始贪墨了,谁都从里面捞一手,赚的盆满钵满,银子甚至都有可能流不到地方,就已经补了各级衙门的窟窿。

银子到不了地方,又要执行还田令,就要用各种空头支票去赎买田亩,比如贾似道用的就是会子,也就是纸钞,说白了就是强行没收。

朱翊钧再次顶着蓬莱黄氏的名义出门去了,是否要以此为标准进行眷录,成为了京堂十分热门的话题,而贡院锁着大门阅卷,对外面的滔天巨浪并不知晓。

朱翊钧乐呵呵的说道:“没事,坏了咱再给你弄一块,大将军府弄个牙牌还是简单的。”

面对林辅成的几近于谩骂的攻击,张希皋涨红了脸,指着林辅成连点了数下,才大声的说道:“简直是有辱斯文!”

礼部。

“你们继续继续。”朱翊钧摆了摆手,他搞清楚了林辅成说的度牒是什么后,示意林辅成继续骂人。

林辅成反对以出身眷录进士,理由就是会加剧座师制的泛滥,座师制导致的人身不自由,是林辅成这个自由派鼎力反对之事。

“林大师这个说法,有些意思。”朱翊钧对林辅成的观点表示了认可,朝廷对王崇古奏疏的廷议结果,也是类似的看法,粗暴而蛮横的干涉,不会换来好结果,反而会更糟,破坏会试公平,会导致大明局势进一步的糜烂。

从林辅成到保定去,看到的局面,是朝廷的官田被以几乎没有成本的价格租赁,而后形成新的利益输送关系,官田根本没有起到安置流民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民乱的催化剂。

林辅成一直不敢承认这个身份,所以都是以光德书坊坊主,逍遥逸闻的笔正活动。

而王崇古讨论的内容也是必然失败。

“张希皋不智。”朱翊钧对着王谦低声说道:“他是朝廷命官,跑到太白楼跟林辅成搭腔,就是自降身份,还被骂了,更是得不偿失,无论日后张希皋说什么,别人都会说,你被林辅成骂过。”

林辅成面对张希皋的反击,也不恼火,更不着急,反而稳稳的喝了口茶,尽显大师风采,他看着张希皋笑着问道:“你看,你又急,急什么呢?”

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教育上进行更多的投入,让更多的人读书,让官场的生态趋于健康。

张居正、王崇古、王国光、万士和等流,都算不上好人。

跳出五行外面,丝毫不染尘缘的五经博士,在官场上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

这个集体可以是任何形式,小到手工作坊,大到商帮、商行,再到朝廷国朝,都是共通的。

所以,还田疏至今还在束之高阁,廷臣们都很默契的提都没提,只有王崇古偷偷摸摸的用船引弄了三万顷田,再加上江西隐匿田产,被查抄的六万顷,万历维新十一年,大明一共收拢了不到十万顷的官田,和国初高达七成以上的官田,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黄公子嚣张跋扈,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清楚了这块官身牙牌出自大将军府,如果张希皋有骨鲠正气,就该指责黄公子托庇豪门,私相授受。

王谦笑呵呵的说道:“这不是笔正们骂不过林大师吗?林大师别的本事不提,骂人那真的是一等一的强。”

辅臣不是什么好人,朱翊钧也不是什么好人,万历仅仅十一年,就兴了数次大狱,掀起了万历四大案,张四维案、兖州孔府案、新都杨氏案和徐阶案,动辄数百颗人头滚滚落地,大婚之前,还在午门观刑,喜欢用殷正茂、凌云翼、骆秉良这种酷吏,这也是朱翊钧身上的第一标签,暴君,而后才是吝啬。

“你有什么斯文可言!还有辱斯文!”林辅成嗤笑一声说道:“你们这些个贱儒,有一个算一个,支持以出身区分眷录,不就是觉得出身底层没有什么实力,好拿捏吗?”

张居正站在分配的角度,曾经提到过如果向下分配不足三成,官厂团造会失去活力,低于一成,官厂团造就会分崩离析,就像军屯卫所一样。

民间对于朝廷的决策并不清楚。

一如此时的大明,万历维新,已经第十一个年头了,但在王崇古看来,还是亡天下的阶段,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着。

“他们讨论来讨论去,一个看得过去的办法都没有。”朱翊钧到太白楼看热闹,听各色人等讨论,听了半天,都没听出让他眼前一亮的办法来,这些人的水平的确不如廷臣,廷臣们至少拿出了一个不是最好,投入巨大但能用的办法来。

“众目睽睽之下,我伪造官身,是觉得朝廷的铡刀不锋利吗?你拿来,别给我弄坏了!我就这么一块。”林辅成一脸心疼的拿过来了牙牌,确认没坏之后,再用红绸布收好,在他心里,这个牙牌非常珍贵,虽然他从来没用过。

林辅成一看是王谦和黄公子,赶忙说到:“原来是黄公子、王公子当面,失敬失敬,光顾着跟他分辩了,前几日听说有人冒名顶替黄公子在京师行走,人被抓进去了,黄公子没事吧。”

打天下、坐天下和亡天下的三个阶段,泥腿子出身比例,成为了衡量是否会灭亡的一个标准,负责决策的人不懂技术,就像是军队行军打仗的最高决策元帅,不通军务一样的古怪。

张希皋是言官,他的战斗力,在不面对皇帝或者威权的时候,得到了释放,一击毙命,直扑林辅成的命门,林辅成对大明当下多有批评,连续数篇游记,无不把血淋淋的事实揭露,刺破了大明新政的鲜花锦簇。

“你还说我有辱斯文,堂堂六科廊的言官,跑到街头巷尾来骂街,有失朝廷体面。”

朱翊钧再次变成了黄公子,来到太白楼里看热闹。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说张冠李戴普遍存在,支持以出身区分眷录就站不住脚了,如果说不存在,他就是罔顾事实的贱儒,所以张希皋选择了以官身压人,他是七品给事中,林辅成连举人进士都不是。

朱翊钧停下了脚步,林辅成的战斗力,朱翊钧一向是极为认可的,显然,林辅成跟人吵了起来,而且吵的非常深入,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光。

林辅成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眉头紧皱,张冠李戴,这四个林辅成是基于他看到的景象,提炼出来的。

诚然,穷民苦力出身的学子在这个竞争中,一定会处于劣势之中,但一旦处于劣势之中的学子,在竞争中胜出,能力一定是极其出众的,品行就不太好说了,考成法之下的官场的晋升机制,从来不会筛选人渣。

第二个阶段,欣欣向荣,则是规模不断扩大后,管理制度、法例、部门开始完善,财务体系开始完善,人事开始呈现部分的冗员,这个时候,也是最健康的状态,因为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所有人的利益在秩序下得到了保障,而财务体系保证分配,一切都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朱祁钰不算昏聩,甚至能力极强,能给闯下了弥天大祸的明堡宗朱祁镇擦屁股的人,没点能力也做不到,但朱祁钰是个好人,他忽略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朱叫门回京后,明明有赶尽杀绝的机会金刀案,却没有舍得下手。

张希皋恼羞成怒,大声的说道:“胡说八道,无端指责!你林辅成,对穷民苦力没有一点同情之心!朝廷若是能规定出身眷录名额,是惠及天下寒门子弟,你如此掀起风力舆论,不就是为了自己那点不上台面的自由主张吗!”

“大明深受学阀之弊,尔等贱儒今日之举,看似是支持穷民苦力出身,其实不过是包藏祸心!”

“伱就看不得大明一点好,好不容易有大臣提出了这种不公,你反倒是喋喋不休!”

“你们支持朝廷以出身区分进士眷录,不就是为了自诉门第之苦,然后诉说自己如何如何坚韧,走到了会试?!简直是欺世盗名之徒!” 朱翊钧看向了林辅成对面的儒生,张希皋,万历二年三甲进士,万历七年从广州电白知县升转知府,又三年入京堂,成为了六科廊给事中,这个升转显然是不正常的,已经在海瑞海刚峰的监察名单上了。

张冠李戴这种现象,在清丈、冒名优免、租赁官田等等中普遍存在,那朝廷以出身眷录的结果,就是寒门再不可能科举了,因为寒门都被顶退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论点,王崇古认为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不是其他。

扯头发也不用力扯,十分无趣。

“林大师其他咱都明白,这个度牒是个什么说法?”朱翊钧疑惑的问道,林辅成肚子里居然还有货,必须要抖一抖,让他倒出来。

“我朝的度牒亦可以免赋免劳役,但景泰元年,景皇帝下旨,将国师杨禅师送到了塞外教化瓦剌人,之后收禁了度牒的发放。”

看不得大明一点好。

林辅成骂张希皋欺世盗名,这个指责已经是撕破脸了,力度已经十分很强了。

“看来今天没有热闹可以看了。”乐子人皇公子颇为失望的说道,这帮人的聚谈没有张力,都很有礼貌的在谈纶,而且也都是浅尝辄止,根本不敢深入谈及朝政,一点都没有嘉靖年间的贱儒们勇敢,嘉靖年间贱儒还敢到皇极门伏阙。

大明京师第一阔少和第二阔少,对这种文人扯头发的热闹场面,非常感兴趣。

王崇古家里世代行商,他自己总结了集体的三个阶段。

贡院阅卷的时候,无论发生什么,没有别人可以进入,即便是有急病,也会被抬出贡院,再不能参加阅卷,这个时间只有皇帝的使者可以进入,但大明国朝两百年,鲜有皇帝蛮横干涉科举的事情发生,所以会试并没有被影响。

江西隐匿的六万顷田,四川清丈迟迟无法推进,都是这样的原因,清丈只能厘清穷民苦力的田产,遮奢户们用各种手段去隐匿。

说的是正统年间,明英宗册封了一个国师,是佛家的杨禅师,土木天变后,景皇帝朱祁钰把杨禅师送到瓦剌感化瓦剌人去了,逻辑很简单:如果真的有神鬼存在,那杨禅师必然可以用佛法感化瓦剌人。

制度设计都有重新分配生产资料的空间,但历朝历代都没能贯彻和执行。

朱翊钧刚准备离开,就听到了一声大喊。

这诞生了一个吊诡的逻辑,那就是当一个事务,可以被讨论会以何种形式失败的时候,反而可以避免这些失败,进而让失败的那一天来得晚一些,例如越是可以讨论大明因为什么而亡国,大明反而会因为规避风险,延年益寿。

万历维新,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结果侯于赵、林辅成等流,整日唱衰,惹人厌恶的同时,又拿他们没什么好办法,毕竟他们说的都是事实。

但张希皋没有,他涨红了脸一甩袖子,选择了离开,这种愤然离去代表着认输,大将军府,张希皋真的得罪不起,别说他张希皋,满朝文武都不敢开罪,也不是怕戚继光,戚继光回京就是个老好人的脾气,谁都能欺负,主要是怕皇帝那种当街手刃、不讲道理的回护。

大将军府的名声再次被黄公子败坏了,戚继光也是乐见其成,他一个掌控十万大军的大将军,名声太好,对他不利,反倒是嚣张跋扈,不被所有人认可,才不会引起忌惮,方方面面的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