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
朱翊钧对文臣的偏见,是有失偏颇的。
至少张居正的考成法之下,不断涌现到皇帝面前的朝臣,最少都是循吏,是一步步凭借着考成法的上上评,来到了京堂,但皇帝的偏见和不信任,让所有的文臣都失去了圣眷。
但凡是有点事,皇帝都会毫不犹豫的痛下杀手,这是一种不公平,比如不遵帅令,私自出击、被董狐狸埋伏而死的密云总兵汤克宽,完全恢复了名誉,连子孙后代都世袭了千户。
皇帝心中拧着的这个疙瘩,又没人能解得开,但也就是王谦那句:活该。
“先生的程,完全参照了官厂团造,并且就劳动报酬而言,和住坐工匠相比,要低两到三银,除辽东工兵营外,七万余工兵,已经顺着驰道,返回了京师,现在驻扎在北大营,并且明天启程前往绥远。
这些工兵营在修完了绥远驰道后,部分会留下,部分会继续迁徙,就如同雁行人一样。
“陛下,兵部尚书曾省吾已经前往了北大营,明日启程,陛下,臣有一言。”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这工兵团营,要不然修完绥远驰道就地安置,转为军屯卫所,不再迁徙。”
“这怎么能行呢!”工部尚书汪道昆立刻大声说道:“工部还有一条从京师到广州的驰道要修!4570里地的驰道,没有工兵团营,如何修建。”
“不行,绝对不行!”
皇帝还没开口,汪道昆第一个坐不住了,立刻大声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哪怕是从张党反水,也在所不惜,绝对不可以取缔工兵团营,这是从官厂团造衍生而出,是为了修驰道组建的临时团造。
工部、兵部正在让这个临时团造变成正式编制。
工兵团造,是政、军、监察三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这和军屯卫所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一共24个步营的工兵营,并不是固定不动的,他们会在京畿和河套之间,修桥修路、开采矿场、兴修水利、巩固边防、开垦荒地、营造工坊官厂等等诸事。
二十四个步营的工兵营,拥有完整的建制,总兵、参将、千总、把总、百总、正兵队正,并且设有杂流,负责监察、法例、处置纠纷,所以才是政军监察三位一体。
本身就是工兵营,在修路的过程中,要营造工坊,火药、石灰、水泥、木坊、铁铺等等,这些工坊,是为了修路,但生产过多的时候,也会沿途由随军商贾兜售,换取白银或者粮食,地方衙门在农忙的时候,也可以借调垦荒。
最重要的是还有随军学堂,流民可以读书识字,虽然教的都是简单的俗文俗字,以及简单的算学,但至少能够看得懂三国演义、西游记了。
这是步营,但不承担防守、攻伐的职能,所以是半军事化,超过万人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些步营,以四个为一个团营,进行营造驰道活动。
王崇古的崇古驰道,就是官厂团造法的实践,团造,就是兵团营建建造的意思,一个团营有四个步营,一万两千人。
“就是大将军也不会同意的。”汪道昆觉得自己分量不够,立刻拿出了戚继光。
官厂团造的前身,是大宁卫桃吐山的八千俘虏,这些俘虏在桃吐山开挖白土组建了三个步营,而后慢慢扩大,这是发端。
朱翊钧思考了片刻说道:“的确,先生,戚帅是不会答应的,京营也会清汰,这是自我的必然,而京营的锐卒遴选,来自工兵团营和九边卫军。”
大明的京营锐卒,一部分是从这些工兵团营中遴选而来。
那么这些工兵团营成为锐卒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年十八两银子的军饷,每年内帑专门发往京营的过年银、犒赏银、沃袄银,这些赏银是固定的,陛下临时起意犒赏京营,也不在少数。
如果锐卒表现良好,作战英勇,会进讲武学堂成为庶弁将,进而升转,在年老体衰的时候,再从京营转业到工兵团营,任军将,负责工兵营造,即便是以锐卒退役,也可以到工兵团营任百总。
“京营锐卒的流转进入,都要以来工兵团造,这一点臣知之甚详,臣只是担心…”张居正的面色极为难看的说道:“臣担心天下大乱。”
王崇古反对还田疏,大声的问:用什么力量来对抗疯魔的乡贤缙绅的反扑呢?!京营锐卒有十万天兵天将,不过只有十万而已!
但张居正很清楚,大明存在这股力量,而王崇古正在用官厂团造法,催化这股力量的成行。
矛与盾对立而统一的存在,从矛盾说去看,没有一种制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同样,工兵团营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有作战能力。 各地巡抚,甚至是南衙急吼吼的请求修建驰道的另外一个目的,安置流民。
大宋因为不设田制、不抑兼并,导致天下流民遍地,北宋朝廷养了近四百万的厢军,工兵团营其实就是大明的厢军,对于安置流民,平抑地方民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各地巡抚喊出了不要朝廷钱粮,也可以修驰道,因为工兵团营本身就有生产性质,而且是盈利的,是以工代赈的实践,是官厂团造法探索十年的成果。
最关键的是,工兵团营可以剿匪。
组建工兵团营,意味着可以平定连绵不绝的匪患,把势要豪右的爪子狠狠的剁掉,让给他们老老实实的缴纳税赋;意味着荒芜的田地可以耕种,哪怕是租赁,百姓也有口粮食可以吃;意味着老爷们不用担心第二天醒来,民乱已经包围了州县。
如果大明天下两京一十四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工兵团营,许多社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但是张居正蛮横的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甚至是一刀切的,不顾及任何巡抚总督、南京六部的意见的一体驳回。
“先生担心的问题,不是杞人忧天。”朱翊钧对张居正的顾虑极为赞同。
这股力量如此的强悍,同样,这股力量又如此的危险,它的出现、兴盛,可能会给大明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样,也可能会给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灾难。
哪怕是厢军,造反的时候也能攻破州县,工兵团营能剿匪,也能为祸天下。
工兵团营它不是京营,京营是有军魂的,上报天子,下救黔首,这是丰厚的物质基础保证的军纪。
但工兵团营没有。
“再看看。”朱翊钧没有同意张居正所说的就地安置,他是非常希望,工兵团营能够成为大明新政的一股助力,而不是为祸天下苍生的灾殃,他肯定不希望,工兵团营就地安置成为军屯卫所,但也不希望,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既要又要,是贪婪。
“在实践中寻找破局之法,是先生教朕的办法。”朱翊钧正面回答了张居正的问题,他不想解散工兵团营。
汪道昆急得团团转,他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京营锐卒管理工兵团营,工兵团营依旧有可能失控,因为人心易变。
锐卒脱离京营这个集体后,履任工兵团营,还能保持那颗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赤诚之心吗?人会因为环境改变而改变。
汪道昆、曾省吾一起来到了全晋会馆寻找王崇古,王崇古刚刚把毛呢官厂里的蛀虫,全都一体革罢,把开设赌场的统统流放到了五原府。
蛀虫带有很强的地域属性,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倚仗和背景,到了五原府,这些蛀虫,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真的只手遮天,能把裙带带到绥远五原府的大人物,也不会把裙带送到官厂吃白饭了,更好的地方吃白饭的地方在提学司。
“二位联袂而来,为了工兵团营?到时候就地安置成为军屯卫所就是了。”王崇古颇为不解的问道:“难不成二位还想这工兵团营长期存在不成?”
“次辅所言甚是,我们前来,就是为了这工兵团营形成常制,以安天下流民。”曾省吾想了想解释道:“北宋的厢军。”
“啊,这样。”王崇古一愣,电光火石之间,明白了自己之前忽略了这个工兵团营对《天下困于兼并纾困流氓疏》的补充作用。
以工代赈,不仅仅只有官厂,也可以是工兵团营,大明要修好多的驰道,要疏浚极多的水路。
天下困于兼并,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官厂是流民固定的家,工兵团营就是流动的家。
通了,一瞬间,王崇古全都想通了。
“其实简单。”王崇古对二人的担忧,倒是不以为然,觉得不是个大问题。
曾省吾和汪道昆异口同声的说道:“简单?”
“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安排提督内臣,再安排监军太监,地方巡抚、巡按监察即可。”王崇古摇头说道:“哪有想的那么复杂啊,你们想多了,九边三方节制,都用了这么多年了,照搬到工兵团营就是。”
“与其担心工兵团营造反,不如担心如何避免他们被地方官绅们当牛做马的残忍朘剥。”
工兵团营会失控的原因是政、军、监察三权合一,只要分开就可以了。
“啊,确实是这样啊。”曾省吾愣愣的说道:“果然该王次辅做辅臣,我等看问题还是浅薄了,王次辅洞若观火!”
好像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了,大明兴文匽武一百七十多年,怎么压制武将军卒不让他们造反,这不是文臣们的看家本领?!
“嘶,元辅怎么就没想到呢?真的这样就可以了吗?”汪道昆眉头都拧成疙瘩了。
王崇古非常肯定确定的说道:“不然呢?元辅毕竟没做过…咳咳,这样就足够了。”
张居正想不到,王崇古居然想到了?难不成王崇古实际上比张居正还要强不成?
其实是太傅帝师想复杂了,张居正毕竟没有做过僭越主上之事,他对如何养寇自重、弛防徇敌、边方做大这种事,不太了解,总觉得这事很难做。
但王崇古基于践履之实的实际经验,去看这个问题,就会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宣大边军、李成梁的客兵是如何尾大不掉?现在又为什么如此乖巧?
王崇古拥有丰富的经验,其实就是监察失效了。
那时候的宣大,除了晋党,谁都插不进去手,才会出现问题,提督内臣、监军,从太祖高皇帝就有了,只要有这么一方势力在,就不会出大乱子。
京营强横,天下谁敢造次?当真戚继光的刀不会向内?
实践经验,真的很重要。
“咳咳,这个啊,次辅真的是,真的是以身体力践为学,崇尚质实,诚务躬行也。”曾省吾面色尴尬的说道。
“啊对对对,次辅且忙,我等告辞。”汪道昆立刻选择了告辞,跟着曾省吾一起离开,研究工兵团造的组织架构了。
“我这后半生如履薄冰,希望能走到彼岸,我儿孙不受我的牵连吧。”王崇古靠在椅背上,用力的吐了口浊气,拿起了桌上的书信,山西、陕西是晋党的传统地盘,王崇古正在安排普查丁口之事。
王崇古杞人忧天了,朱翊钧不止一次对王崇古说过,不要忧虑,但王崇古还是谨小慎微,他一直忙碌,其实对自己到底干了什么,并没有直观的了解,他也没见过这些团营,就是负责派人组建。
就以王崇古的官厂团造法的成果,朱翊钧就不能让他求荣得辱,死后排在西山陵寝的第一排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过去僭越之罪,在张四维死后,就已经过去了,已经定性了,只要他还在履行自己的政治许诺,朱翊钧就不会翻脸。
为此,朱翊钧立过字据,收了王崇古一撮头发。
王崇古之所以杞人忧天,是他以己度人,换成他自己,他是绝对不会原谅的,绝不会!不扒皮抽骨,那是看在老天爷有好生之德的面子上。
次日廷议之后,朱翊钧带着廷臣们,向着北大营而去,他要来送工兵团营前往绥远,这也是军队,朱翊钧自然要送,讲武学堂的两位泰斗,马王爷马芳和四川总兵刘显,也一起来到了北大营。
七万人的工兵团营,已经整装待发。
这也是王崇古第一次直观的了解到这股力量的可怕,其军容整齐,已经不下于宣大边军了,虽然只有七万人,但听从号令和旗帜、鼓声、号声和钲声,一切都那么的有条不紊。
王崇古看到这个工兵团营的时候,忽然对《还田疏》的实现,有了那么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真的能够成功!
如果真的成功的话,那他王崇古就是大明中兴功臣,而不是欺君罔上的佞臣。
这一丝的幻想,让王崇古兴奋至极。
朱翊钧的大驾玉辂赶到后,也没有沙场点兵,毕竟不是京营征战,朱翊钧仍在武英楼,目送工兵团营离开,至少他们不是骨瘦如柴,至少他们的脸上还洋溢着的是笑容,而不是愤怒和仇恨。
工兵团营的力役们,看到皇帝的车驾,不是愤怒,而是笑容,虽然辛苦,但相比人相食的地狱,力役们至少活在人间。
皇帝每天都到北大营操阅军马,工兵团营的军兵力役们知道那是陛下的车驾,知道陛下在看着他们前往他们的战场,绥远驰道。
至少,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把工兵团营的力役,看成是人。
“陛下啊,让各地组建工兵团营,也不是一定要修驰道,修桥、修路、修渠、开山、营造隶属于布政司的官厂也行,大明百姓是能够忍受苦难的,勤勤恳恳的,只要不闲下来,有活儿干,有口饭吃,大明就乱不起来,陛下。”王崇古对各地巡抚请求修建驰道非常认同。
王崇古真正看到了团营的那一刻,就确信了,军屯卫所+住坐工匠官厂团造,真的可能是出路。
王崇古大声的说道:“刘伯温说,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臣起初不信,陛下,大明君臣同心,上下万夫一力,必然天下无敌!”
“还是要再看看的。”张居正打断了王崇古的谗言,制度不成熟,轻易推而广之的结果,就是如同烟花和流星一样转瞬即逝,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经验,再推而广之,大明新政不容有失。
王崇古立刻大声说道:“你又没当过反贼,反贼哪有那么好当的?工兵团造法,各地先建点规模小点的,一点点去实践,因地制宜,也是实践!”
名垂千史的机会就在眼前!王崇古有点疯魔了,连张居正都敢面对了。
张居正还真的不好反驳,他真的没当过反贼,没那个经验,他吐了口浊气说道:“还田疏是我的,王次辅反对还田疏,当着我的面说的,总不能食言吧。”
“王次辅,稍安勿躁。”朱翊钧平静的说道:“先坐下歇歇,认真思虑。”
王崇古逐渐冷静下来,才赶忙俯首说道:“臣有罪,御前失仪。”
“无碍无碍。”朱翊钧笑着说道:“王次辅也是体国朝振奋之心,所以才如此急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只有体国朝振奋之心,没有前面的忠君上重振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