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汪道昆、王国光、张学颜、万士和,甚至说张居正,他们本质上都是农夫,他们讨论的白银浪费问题,和利用资产增殖,减少白银浪费的主张,也是路径依赖,将货币转化为资产的路径依赖。
大明的地主们酷爱兼并和买地,连徐阶都无法免俗,而汪道昆给出的办法,也是在‘买地’罢了,就像是地主们总喜欢购置土地一样,大明的白银快速流入,将流动资财固定下来,就是货币转化为资产的买地。
比如白银堰塞和空转,其实两宋有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青苗法’,如果推行大明版本的青苗法,可以快速刺破白银堰塞,将白银从城池向乡野疏浚,而且还可以解决空转问题,在高额的利息之下,大明的白银会在青苗法之下,快速向下沉淀。
唯一的问题就是,青苗法危害到了大明最多的穷民苦力罢了。
穷民苦力用自己的双手,辛辛苦苦的创造价值,换取了海外白银的流入,而掌握和能调动更多社会资源的阶级,又利用对白银的掌控佐以高额的利息,收割穷民苦力形成闭环,穷民苦力在生产上被朘剥剩余价值,然后再被金融的剪刀狠狠的收割。
申时行、汪道昆对松江学派的自由主张不屑一顾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以汪道昆、申时行所站的高度,他们深切的知道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金钱从来不对穷人开放,金钱是朘剥的工具之一,但松江学派的主张是只有金钱才会对穷人开放。
这是谎言,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撒谎,但谎言说多了,把自己都给骗了。
张居正这几个人,他们的法子有点笨,有点守旧,甚至有点像农夫,明明有更简单的办法,金融办法就放在眼前,却选择了绕道而行,用老农思维去解决开海之后遇到的白银问题。
“王次辅忙完了国事忙家事,家里的孩子也不省心。”万士和强忍住了笑意。
王谦闹出了一些笑话来,这个阔少,在王崇古被口诛笔伐的关键时期,在太白楼闹出了争风吃醋的笑话,为了一个娼妓,送了一千个花篮,一时间成了京师街头巷尾的笑谈,也让王崇古颇为被动,教子无方,就成了王崇古身上的另外一个标签。
教子无方也是私德有亏,比如杨士奇的儿子横虐乡野,最终导致了杨士奇被迫致仕。
王崇古现在老了,也撵不上王谦了。
王国光和汪道昆是一起离开的,他们两个在离开的时候,还在不停的讨论着一些类似于审计、商品、交换、生产这类的字眼,万士和单独留下了,他有一个疑惑,需要张居正释疑,这个疑惑就是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
戚继光马上就要封公了,陛下倒是很放心,但有一个皇帝不好问的问题,需要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居中奔波一二。
“文张武戚,起衰振隳、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当真是国朝之福。”万士和的话是马屁话,夸耀二人的功绩,他这话可不算是夸耀,说的也是实情。
两部尚书已经离开,万士和单独留下,如此说话,张居正自然是知道这是话里有话,文张武戚,的确是国朝之福,那也可能是国朝之祸,一旦文武联手,又将陛下置于何地呢?两个人现在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已经足够完成改朝换代了。
一旦两个臣子和皇帝火并,对大明而言,就是亡国之大祸,无论谁赢,输的都是大明。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
张居正当然听明白了这番话里的意思,他思索了片刻,笑着说道:“大宗伯实在是多虑了,自从戚帅还了全楚会馆的腰牌后,便没什么值得顾虑的事儿了,的确在外人看来,我和戚帅,相辅相成二十余年之久,其情谊难道仅仅一块腰牌就可以斩断了吗?”
“这不仅仅是大宗伯的顾虑,同样也是朝中许多人不敢说的顾虑。”
“其实,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戚帅和元辅道不同不相为谋?!”万士和呆滞的看着张居正,这还是他内阁研究,摇头说道:“真的是一群见钱眼开的家伙,如此反复,简直没有任何德行可言,按这个张鼎思的说法,现在就征调民夫修驰道,立刻就调,马上就修。”
“现在就征调,去干什么?驰道筹措,需要去验看水文,勘测地理,找到合适的路去修,光是工部进行筹备就要数月之久,崇古驰道从王崇古提出之后,一直到半年后才开始动工,这还是在大明京畿修到山海关。”
朱翊钧是深切知道工程的难度,尤其是这种大工程,朱棣修奴儿干都司的官道驿路,就修了十四年时间,从永乐三年开始,一直修到了十七年,才算是结束。
五体不勤的大明读书人,总是枉顾现实的提出完全不切实际的目标。
煤山当然诱人,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格物博士随军,绘测河套地区的水文地理,大军征伐基本安定之后,才能修这个驰道,当然麻贵已经安置了一批俘虏,在东胜露天煤矿进行前期开采和矿场筹建。
“陛下,王次辅来了。”小黄门匆匆走了进来禀报着。
“宣。”
“参见陛下,大好事啊,陛下,大好事!煤,数不尽的煤!”王崇古两眼都在放光,作为西山煤局的总办,王崇古太清楚煤山金山了,他太清楚这对大明意味着什么了。
“免礼,朕已经知道了,不急不急,坐下缓缓。”朱翊钧示意王崇古稍安勿躁。
朱翊钧犹豫了下,抖了抖袖子,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塘报,这是墩台远侯的塘报,王崇古是次辅和刑部尚书,是无权过问墩台远侯情报的。
“戚帅率本部行军至丰州,在阴山以北三百里,发现了一个金银铜山。”朱翊钧将手中的塘报递给了王崇古,同时示意张宏去取了一样东西。
王崇古颤抖的打开了手中的奏疏,看了许久,情不自禁的说道:“卧…的老天爷,真的有个金山吗?”
大明腹地缺铜贫银少金,王崇古被这份塘报震惊到了极点,按照塘报所奏内容,这真的是一座金山!
“这是墩台远侯带回来的卧马金,大概一斤三两,是墩台远侯探闻瓦剌西进,躲避瓦剌斥候时在山涧里发现的一块天然的金块,质地不纯。”朱翊钧拉开了桌上的红色绸缎,露出了里面的卧马金,这个天然金块长得像卧着的马匹,因此得名。
这个墩台远侯将金块交给了戚继光,戚继光急报送回了京师,那片地方,也被戚继光命名为了卧马岗。
随军的格物博士前往寻龙分金,就是寻找苗引,被叫寻龙,就是寻找矿脉的大龙,发现卧马岗这个地方,不仅仅有金,还有银、铜,二十里外还有一片高品位的露天煤矿。
王崇古猛地站了起来,攥着拳头大声的说道:“陛下啊,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陛下,下旨修路吧!”
不怪王崇古反应如此激烈,朱翊钧收到塘报的时候,也不比王崇古好多少。
(卧马岗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