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清奇小皇帝
在历史的长河中,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主要冲突集中于节俭二字,这也是万历皇帝痛恨张居正的根本原因。
万历皇帝好奢靡,张居正不让他奢靡享乐。
万历二年,鳌山灯火开始,万历皇帝想办,而张居正拦着不让办,万历皇帝喜好奢靡的本质已经暴露,到了万历六年大婚之后,就和隆庆皇帝一样,不断的取国帑钱用,张居正不肯,万历皇帝就直接不听,硬要支取。
万历皇帝在大婚之后,就逐渐明白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力是无限大的,开始不断加派织造丝绸,南衙水灾仍然不管不顾,仍然加派。
自从万历六年起,到万历十年,万历皇帝顶着张居正内阁的压力,硬生生从国帑拿了一百二十万两的备边银出去,大婚、潞王出阁、妹妹的嫁妆、大婚后嫔妃赏赐等等为由。
这还是张居正在的时候,当时的矛盾已经肉眼可见了,野心家们开始蠢蠢欲动,张四维当时已经为次辅,更是跟着万历皇帝一起胡闹,和张居正展开了争斗,张居正也知道自己失了圣眷,加速了自己的改革步伐,想要在失去圣眷之前,把事情做完。
是张居正苛责了万历皇帝的生活吗?并不是,宫里每年金花银的用度是一百二十万两。
一个数字太过于冰冷,张居正的全楚会馆一年只需要1000两左右就可以维持正常运转,一年的花销就能让全楚会馆平稳运行1200年,而一个客兵的军饷是十八两银子,仅仅宫里的开销,就可以维持二十个步营。
每年一百二十万两的金花银是张居正这个内阁给万历皇帝的钱,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万历皇帝又从国帑拿走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
这也就是张居正带领的内阁和六部有这个钱,让万历皇帝挥霍,换到严嵩、徐阶他们自己还捞不到这么多,更别提皇帝五年拿120万了。
到了万历十年张居正走后,万历皇帝开始抄张居正的家,一共就抄出了十万两白银的家产,而这十万两还不够万历皇帝一个月的挥霍。
当年,潞王大婚,采买金银珠宝就额外从国帑度支了三十万两白银,户部上奏,顶撞了万历皇帝,说你欠的钱还没还钱,现在又来户部拆解,哪来的脸!
可此时朝中已经没有了张居正,户部骂也好,不骂也罢,能怎么样呢?
这就是原先历史线里的万历皇帝恐怖的开销,到了万历皇帝造自己的陵寝,一个坟就修了八百万两白银出去。
张居正是很担心小皇帝学了隆庆皇帝奢靡无度,实在是被搞怕了,所以平日里讲筵,都将修省节俭,而且讲的次数很多。
现在好了,出大问题了!
小皇帝现在不是节俭,是抠门。
冯保说了一件事,让他头疼无比的事儿。
紫色表示尊贵,也容易掉色,皇帝本来是紫袍,后来穿着穿着紫袍掉色成为了青袍。
正常人衮服外,其余一律青色,就因为它不掉色。
皇宫鼎建大工复建之事,皇帝出了若干个主意,都是偷工减料的,目的也是节省开支,用小皇帝的话,反正钢混强度极高,里面什么情况大家都看不到,就以大明皇宫的高度,偷工减料也塌不了,能省就省点。
张居正让小皇帝节俭,是那些没有必要的开销能省就省,一年一百二十万的金花银的范围之外节俭,这一百二十万两范围内,那还不是随着你小皇帝可劲儿的造?不搞滥赏,一百二十万绰绰有余了。
冯保无奈的说道:“前些日子,圣母突然问宫里还有多少银子,陛下就说有七百多万两,把圣母给吓了一跳,就询问是不是外廷大臣苛责陛下?陛下说:不是。只是偶尔用于犒赏边军,就节省了下来。”
“这不,圣母喜欢礼佛,陛下就寻思着,拿出五十万两银子,修个佛塔,广为征集,越高越好,越坚固越好。”
“陛下说,正好寻找下建筑方面的人才来,负责建筑设计之事。”
“不是,宫里现在有多少银子?”张居正讶异的问道,要知道前段时间抄家的四百万两是对半分了,但是皇宫鼎建的支出也是对半分,所以,其实一出一进,宫里就多了五十万两白银而已。
“七百多万。”冯保颇为无奈的说道:“还让传诏国帑,若是应急,可到内帑拆借,互相讨饭了这么些年,总有不凑手的时候。”
“圣母不知,是早就不管宫里钱粮了吗?”张居正又发现了盲点。
“还不是武清伯闹的?要钱要到了朝廷来,弄的圣母颇为担忧,就直接不管了。”冯保点头说道。
武清伯李伟不只是要了一次的钱,修宅子要了四千两,后来修坟头要了三万两,李太后还以为大明朝的财政状况仍然是万历元年只有四十万两存银,打一仗就破产的地步,所以干脆就都不管了。
七百万两的数字一出,李太后直接就懵了,她下意识反应就是外廷鼓噪尚节俭,欺负小皇帝。
可是小皇帝说,没人限制他。
“如此。”张居正知道了,太后还政比想象的要早的多。
吕调阳小声的提醒道:“元辅,这不能这么省下去了,再这么省下去,怕是要出大事了。”
皇帝现在幼冲,但总归会长大的,真的这么一直倡导节俭,皇帝要是和元辅这么冲突起来,绝对会出大乱子,大明从来不缺少野心家,张四维是进了解刳院,可是大明不乏王世贞之流,等着看张居正失去圣眷。
等着看张居正被他一力扶起来皇帝,反攻倒算。
“修,陛下这好不容易奢侈一次,修就修吧,修在哪?”张居正认可了皇帝修塔的想法,不就是个塔吗?皇帝太节俭也不是个好事,其实京师这个地方的经济,全靠宫里维持,比如宛平的瓜果农户擅长晒干果,全靠着宫里这点零嘴过日子。
“大隆兴寺,这大隆兴寺的香火最为鼎盛,陛下说这大隆兴寺建好后,香火钱的善缘,都归圣母所用。”说到这里,冯保的脸色终于是绷不住了。
陛下连佛祖的香火钱都盯上了!
张居正和吕调阳彼此惊骇无比的对视了一眼,早知道就不鼓吹尚节俭了,看看这都些什么事儿,朝廷的脸面怕是都要丢尽了。
冯保继续说道:“陛下说:先生既然讲佛道景教都是异端,可是这诡寄田,就是说缙绅托庇于寺庙,一寺一庙动辄十数万亩田,让先生在清田的时候,定要留意,佛道景教多讲这个无欲无求,有度牒的可以留几亩,一人十亩不够就二十亩,其他的一律清丈还田。”
“这香火钱由有司定箱以巧锁防止偷窃,一律充为国帑,地方天天喊着穷,都不知道想想办法。”
“行了,咱家走了。”
冯保说完就起身离开了,明面上皇帝要修佛塔,实际上,小皇帝要收宗教的税,说实话这件事还真得朱翊钧来办,因为李太后信佛,而老朱家的皇帝号称是真武大帝转世,这两家收税,就得小皇帝亲自来。
这头给李太后修个佛塔,让李太后高兴,那头直接下狠手,清丈连佛道景教一体清丈还田,还要把香火钱收归朝廷所有。
谁反对就砸了谁的庙,莫卧儿帝国连佛家都灭了,朱翊钧倒是要看看,佛祖到底有几个步营。
张居正终于见识到了小皇帝的可怕,朝臣们天天喷他张居正是聚敛之臣,到底谁才是聚敛之人?!陛下这生财有道,可比他张居正凶狠的多!这就盯上了香火钱!
陛下有旨,张居正只能照办,佛塔和皇宫鼎建会一起建好。
次日廷议之时,张居正拿出了几本奏疏,开始了廷议,联名言:民力匮乏、供应浩繁,乞赐停止苏杭织造,说地方多一事,则有一事之扰;宽一分,则受一分之赐。”
王国光听闻也是笑了笑说道:“他们是说与民争利吧,苏杭织造的丝绸,都卖给了红毛番,停了,给他们权豪织造不成?”
“他们自己不给织工织娘们足够的酬劳,还不肯给生丝合适的价格,还不肯买织机,哦,怪朝廷抢生意了吗?权豪们自己掌控着佃户,佃户偷偷把生丝卖给朝廷,他们就不乐意了,泄泄沓沓,不必理会。”
王崇古摇头说道:“我觉得要理会,这些个权豪们,很可能会限制百姓,不让百姓把生丝卖给朝廷,对收丝的织造买办说清楚,若是有人为难可到织造局求助一二。”
“织造局办不了事儿,但是能直达天听。”
苏杭织造,以前是专门供给宫里专用,现在变了,变成了专门做出口贸易,连明公们都没有多少丝绸可用了,全被红毛番买走了。
大明的苏杭织造,养着一群织造买办,专门走街串巷在乡里行走收丝,否则以现在这个丝绸一丝难求的情况,根本收不到丝,这得益于俞大猷在南衙的剿匪,让地面太平许多。
今年的形势会更加严重。
生丝的价格水涨船高,丝绸的价格也会顺势增加。
王崇古说的是防止权豪们利用强人身依附,逼迫百姓不得卖给官厂,那就不能怪朝廷不客气了。
“嗯,大司寇说的有理。”张居正点头,将浮票写好,王崇古提醒的很及时,也很到位,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非要把锅砸了,那朝廷的刀子也不是放在刀架上生锈的。
“这是不是把还田拿出了一部分种桑,万一权豪们玩起了把戏,也好过无米下锅的局面。”王国光提出了一个主意,笼统的来说,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询问应天巡抚、松江巡抚、浙江巡抚为宜。”张居正斟酌了一番,还是觉得问问地方主政官们的意见。
朝廷有的时候想的很美妙的政令,想的太过于美妙,往往收获不好的结局。
张居正人在京堂,不了解各个地方的主要矛盾,改稻为桑,哪里能改、哪里种树、期许几年能成、改多少不影响粮价、桑树种苗何来,用何种蚕苗等等,都需要拿个章程来,直接一拍脑门,全浙江全改稻为桑,那还当什么国?
廷议结束之后,朱翊钧猛地站了起来,笑着说道:“戚帅,走走走,去京营操阅军马!”
朱翊钧之前是阅视军马,每五天一次,当年朱翊钧年龄太小,现在终于能够操阅军马了,而且每天都能去,平替到了下午的习武时间。
小皇帝日益期盼着这一天,京营终于从西北回营。
“朕今天给军士们每人切了五斤五花肉,十斤土豆,每人带了一瓶国窖,大明京营奔波了一年了,回京了,还去了趟西北,今天操阅军马完毕,就犒赏三军!”朱翊钧对此次京营操阅军马是十分期待的。
朱翊钧之前是阅视军马,但军士们是知道皇帝来了,每次皇帝到了都会带很多的肉,算是犒赏。
“俞帅也同往同往,先生也一道去吧!”朱翊钧要出行,尤其是出京,那阵仗是少不得的!
张居正俯首说道:“臣遵旨。”
就历史而言,终究是张先生错付了。求,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