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辅高拱授意行刺
负责督办刺王杀驾案的缇帅朱希孝,开口说道:“歹人名叫王大臣,姓王名章龙,南直隶常州武进县人,自述为戚继光麾下浙军,经查实,为京师佣奴,本名叫王章龙,昨日申时三刻,伪着内侍服有菜户营腰牌,自玄武门入皇城。”
张居正听闻之后开口问道:“此人内侍服、腰牌何来?”
“自述为陈洪提供。”朱希孝说到了这里,看向了东厂督主冯保,宫内的事儿,他管不到。
朱翊钧坐在月台之上,翻着《四书直解》,听到朱希孝说话,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王大臣之所以能混到宫里,完全是因为有内饰服,有菜户营腰牌。
这王大臣便有了身份。
其实这宫里混入外人,不算稀奇,这是宦官们生钱的门路,有的是人好奇京城皇宫到底长什么样子,愿意掏钱进来看个稀罕。
说起来可笑,礼教森严的大明朝,外人可以拿点钱,就进这守备森严的皇宫来。
这钱谁收了?自然是宦官们收去了。
太监的事儿,缇骑们管不着,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缇骑们要严查,太监们指不定怎么收拾缇骑。
甚至群臣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儿,居然没有一个人指责,是缇帅朱希孝监察不力导致贼人入宫,因为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谁还没往宫里掺过沙子?
锦衣卫和东厂,本来应该是相互制衡的两股特务势力,却因为东厂的坐大,导致了这种制衡能力不断减弱,锦衣卫的权力过于低下已经沦为了东厂的附庸。
朱翊钧这只小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已经展现出了效果来。
本来王大臣案要交给东厂去审问,但是因为朱翊钧一番言论,李太后把案子交给了缇骑去审问。
按照规定,东厂得天亮了开了宫门才能出皇宫办案,那今天早上这经筵,王大臣的真实身份,就无法确定。
缇骑在承天门外有北镇抚司衙门,放个信儿出去,几个提刑千户,就能把王大臣的祖宗十八代查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少确认了,此獠并非戚家军麾下,而是京师一佣奴。
刺客的身份,真的真的非常重要。
缇骑只是权势不显,不是办不了差,做不了事。
冯保脑门上缠着浆纱布,两个腮帮子肿的老高,坐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上,吊着嗓子开口说道:“咱家与陈洪乃是生死仇怨,昨日已经将陈洪捉拿,陈洪已经承认是他提供了内饰服和菜户营腰牌,由滕祥、孟冲等人出皇城,阴结歹人,才让这王大臣混入了宫中,导致了这恶事发生。”
“得天幸,陛下无碍。”
“陛下无碍吗?”吏部尚书杨博一甩袖子,盯着冯保,喝问道:“歹人是刺空了,若是没有刺空,又当如何?陛下尚且年幼,受到惊吓又如何论断?你为内相,宫中之事,皆由你负责,放了歹人入宫,你凭什么,还坐在这里!”
杨博,嘉靖八年进士及龙,真的是戚家军出身,戚继光少不了麻烦,就连张居正也要牵连其中。
但是缇帅朱希孝把证据找的十足,这个佣奴在京中生活十数载,生活的轨迹极为清晰,锦衣卫本来就式微,这好不容易捞到了个差事,自然不能办差了。
戚家军、戚继光洗脱了嫌疑,这案子,张居正就可以置身事外的去处置。
置身事外,对于首辅而言,何其的重要?这便有了更多的进退空间。
打一开始,张居正就不信,不信戚家军出身的刺客,连个十岁的稚童都杀不了,连个宦官张宏都对付不了,戚家军不到六千人,人人悍勇至极。
至于东厂拿来的书证、物证、人证,张居正只是简单的翻看了一下,便合上不再多看。
至此,张居正其实也清楚了整个案子的脉络。
陈洪是隆庆皇帝在时,宫里的老祖宗,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督主,御马监太监,可谓是权势滔天,横行无忌,隆庆皇帝大行,陈洪就立刻失去了所有的权柄,而陈洪和高拱二人私交极好,陈洪一倒,高拱也跟着倒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莫过如是。
歹人王章龙的确是陈洪找的,陈洪想要借此契机再起,让暴怒之下的太后,直接把冯保这个龙案吧。”
张居正在案卷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拿出了印章齐缝书押,交给了张宏。
干清宫太监张宏端着案卷,放到了皇帝陛下的御前,等待着皇帝用万历之宝。
朱翊钧看着那块万历之宝,这是他的玉玺,李太后碰不得、冯保碰不得、张居正也碰不得,外廷之事的确是张居正做主,但是朱翊钧要是不用印,这事儿,办不了。
万历十三年后,万历皇帝开始怠政,朝中阙员大半,万历皇帝就是不用印,朝臣半点办法也没有。
这就是大明帝制的制度设计,离了皇权,万事皆休,大明什么事都办不了。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和冯保,牢不可破的政治联盟,是个谬论。
高拱到底有没有问题,张居正对于此事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历历有据。
若是高拱有问题,就办,若是三法司会审之后,高拱没问题,就不办。
张居正和高拱只是政见有别,拱掉高拱,只是为了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完全没到生死的地步。
冯保面色变了变,终究是没有多言,张居正的态度很中性,这一次并没有站在冯保一方说话,而是三法司会审王章龙刺王杀驾案。
三法司为都察院、大理寺、刑部,锦衣卫和东厂协理,牵头的是三法司。
这案子交到了外廷,高拱便死不了。
朱翊钧拿起了朱笔批红,而后将万历之宝盖上,刺王杀驾案,开始进入了下一个流程,审问。
张居正继续主持廷议,而这一轮的廷议,涉及到了大明朝方方面面,户部的财税、兵部边方、刑部刑名要案、礼部的提学、工部的营造,以及吏部的考成法。
考成法就是绩效考核,能者上,庸者下,制度设计已经形成了雏形,但仍在商议之中,给百官们套笼头,百官们自然不乐意,大家论资排辈时间久了,怎么肯内卷呢?
但是张居正执意推行,那就只能将制度完善。
朱翊钧一直在读书,廷臣们形成了决议,就递给张宏送到御案前用印,朱翊钧看完之后,就会用印,他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廷臣在议事,小皇帝在读书,日上三竿时,朱翊钧这论语已经能默读几段,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陛下,廷议散了。”张宏提醒着陛下,廷议结束了,二十七位廷臣起身见礼,离开了文华殿。
张居正站在台下,负手而立,俯首说道:“陛下,臣为陛下解惑。”
“元辅不用看书就可以讲授吗?”朱翊钧停笔,看着两手空空的张居正问道。
张居正颇为恭敬的回答道:“臣是个读书人。”
“论语的论为何读阳平声,而不读去声呢?”朱翊钧提出了自己的疑惑。